目录介绍:
- 1、设计地震分组是怎么确定的?
- 2、新版抗规和区划图抗震设防烈度不一致怎么处理
- 3、新的抗震规范上哪一条提到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4、如何看懂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5、什么是《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颁布实施时间为
设计地震分组是怎么确定的?
设计地震分组是新规范新提出的概念,用以代替旧规范设计近震、设计远震的概念。
设计地震分组,这主要是为了反映潜在震源远近的影响。一般而言,版潜在震源远,地震时权传来的地震波长周期分量比较显著。为了反映这一影响,对各城镇在规定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值的同时,还给出了设计地震分组。
简介
一般而言,可能可以这样理解,第一、第二分组大概相当老规范的“设计近震”,它仅与特征周期有关,且周期越长,分组越大;而第三分组大概相当于老规范的“设计远震”,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它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而在特征周期区划图中,它不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还与特征周期有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设计地震分组
新版抗规和区划图抗震设防烈度不一致怎么处理
根据新版抗震设计规范,前言1.0.5条,一般情况下,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地震基本烈度(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所对应的烈度值)以及抗规315页附录A,都有明确说明。
就是抗震烈度,6度为不设防,现在都不用了,一般7度抗震,还有少数地区是8度抗震,像唐山,9度好像没有,每增加一度,用在抗震上的钢筋要多很多,构造上也多很多。
简介:
地震烈度和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是不同的。根据我国颁布的建筑物地震设防规范,当区域地震烈度在6度及以上时,建筑物地震设防的地震烈度应当比地震烈度大一级。例如一个区域的地震烈度是7度,那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就应当能够满足地震烈度8度破坏。
新的抗震规范上哪一条提到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10g;相当,只是在0.10g和0,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20g之间有一个0: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5g.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9度0《抗震规范中》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的区别,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20g,8度0.20g与0,其规定如下,指的是建设部1992年7月3日颁发的建标【1992】419号《关于统一抗震设计规范地面运动加速度设计取值的通知》规定的加速度值.40g
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其中取值 7度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如何看懂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地震区划是按地震危险性的程度将国地划分若干区,对不同的区规定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1990)》是用基本烈度表征地震危险性,将全国划分为、<6°、6°、7°、8°、≥9°五类地区。鉴于该区划图采用的是四百万分之一的小比例尺,因此,它只能提供较大地区范围内地震危险性的平均估计,即设计基准期为50年的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它可作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的依据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它不能用来预测地震破坏作用的小范围内和特定场地条件下的地震烈度变化世界各国为了防御地震灾害而把国土按地震危险程度划分为若干区域的工作。表示地震区划的地图称为地震区划图。编制地震区划图是地震区划工作的中心任务。国家的基本建设项目都要按地震区划图来制定抗震设计标准。地震区划实质上属于长期地震预报范畴。由于地震预测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科学上远未得到解决,因此地震区划图只是暂行的,本身通过科研工作的深入还在不断修改和完善。 地震烈度区划图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以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为指标,将国土范围划分为不同地震危险程度或抗震设防等级的地图。该图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依据或要求,也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同时期的区划图具有不同的内涵。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适用范围:①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③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中的“两图一表”,其中两图是“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两张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即相当于GB 50011-2001 规范所定的设防烈度(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对应烈度)的概率水准。
“两图”的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两图”定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之相应的水平加速度;定义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地震动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一表”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它采用四类场地划分。
“两表”提供了特征周期分区:1区(近震区),2区(中远震区),3(远震区),设计地震分组是将特征周期的各区调整为设计地震的第一,二,三组,并按场地内给出设计特征周期值
什么是《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详见百度文库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10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
a)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c)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2.5抗震设防要求 requirements for seismic
resistance; requirement for fortification against earthquake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
3技术要素
3.1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比例尺为1:400万。
3.2《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
3.3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
3.4《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采用四类场地划分。
4使用规定
4.1 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已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
4.2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的比例尺为1:400万,不应放大使用。
4.3 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
a) 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
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
b) 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附近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
c)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
d)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颁布实施时间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o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映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2.5抗震设防要求 requirements for seismic resistance;requirement for fortification against earth quake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
3 技术要素
3.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比例尺为1:400万。
3.2《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
3.3《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
3.4《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采用四类场地划分。
4 使用规定
4.1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已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
4.2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的比例尺为1;400万,不应放大使用。
4.3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
a)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
b)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附近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
c)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
d)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附 录 A
(标准的附录)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见图Al)
附 录 B
(标准的附录)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见图Bl)
附 录 C
(标准的附录)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见表Cl)
表 Cl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特征周期分区
场 地 类 型 划 分
坚 硬
中 硬
中 软
软 弱
1区
0.25
0.35
0.45
0.65
2区
0.30
0.40
0.55
0.75
3区
0.35
0.45
0.65
0.90
附 录 D
(提示的附录)
关于地震基本烈度向地震动参数过渡的说明
本标准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不再采用地震基本烈度。现行有关技术标准中涉及地震基本烈度概念的,应逐步修正。在技术标准等尚未修订(包括局部修订)之前,可以参照下述方法确定:
a)抗震设计验算直接采用本标准提供的地震动参数;
b)当涉及地基处理、构造措施或其他防震减灾措施时,地震基本烈度数值可由本标准查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并按表Dl确定,也可根据需要做更细致的划分。
表 Dl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g)
<0.05
0.05
0.1
0.15
0.2
0.3
≥0.4
地震基本烈度值
<Ⅵ
Ⅵ
Ⅶ
Ⅶ
Ⅷ
Ⅷ
≥ Ⅸ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一般(中硬)场地。3.4《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采用四类场地划分。4 使用规定4.1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已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必须按本标准规定
使用规定。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
般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4.2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的比例尺为1;400万,不应放大使用。4.3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a)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
图来制定抗震设计标准。地震区划实质上属于长期地震预报范畴。由于地震预测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科学上远未得到解决,因此地震区划图只是暂行的,本身通过科研工作的深入还在不断修改和完善。 地震烈度区划图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以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为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