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系数值与地震烈度大小有关-地震系数和动力系数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17) 黑客业务 128 3

目录介绍:

地震烈度与地震等级的关系是什么?

地震烈度受地震震级的影响。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和震区土壤条件有关。在相同的其他条件下,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程度和破坏程度的“标尺”,简称烈度。强度与强度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震级,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量有关;而烈度反映地震的后果,地震发生后不同地方的烈度不同。

一般来说,地震烈度在震中区最高,且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7.8级,震中烈度为11度,受唐山地震影响,天津震级为8度,北京大部分地区震级为6度,远低于石家庄、太原等地。

扩展资料:

各地震烈度对应的破坏条件

1度:无感,只有仪器能记录;

2度:轻微敏感,个别敏感者感到完全静止;

3度:感觉不大,有几个人在房间里有一种静止的感觉,悬挂的物体微微摆动;

4度:比较有感觉,大部分人在房间里,少数人在外面有感觉,吊坠摆动,器皿不稳发出声响;

5度:醒来后,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在外的感觉,家畜烦躁不安,门窗嘈杂,墙面出现裂缝;

6度:惊慌失措,人站立不稳,牲畜逃跑,器具坠落,简易棚屋损坏,陡坡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拱门、烟囱损坏,表面出现裂缝和撒砂水;

8度:建筑物受损,房屋多处受损,少数受损,路基坍塌,地下管道断裂;

9度:建筑物普遍受损,房屋大部分受损,少数倒塌,拱门、烟囱等倒塌,栏杆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被毁,房屋倒塌,道路被毁,山石大量崩塌,水面波浪冲向岸边;

11度:大量房屋倒塌,大段堤防坍塌,地表变化大;

12度:所有的建筑物一般都被摧毁,动植物由于地形的剧烈变化而被摧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烈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震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地震科普知识问答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同。为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

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扩展资料: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

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啸、地光烧伤等。

何谓地震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性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

许多国家采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值来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设定的不同地点安装加速度仪,直接记录当地的地面运动参数。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1)地震等级;(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震源机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按人的感觉及 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目前世界上地震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12度表较普遍。此外还有7度表(日本)和10度表等。中国采用12度表。

2。智利地震: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14:34,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智利比奥比奥省(BIO-BIO),位于智利康塞普西翁(Concepcion)东北89公里,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西南339公里,震源位于地下55公里。为有史记录以来的第五强震。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27日凌晨3时34分。距离震中约115公里的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人口稠密。这次地震是海地地震烈度的120倍。

3。海地地震:

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截至2010年1月26日,海地地震进入第15天,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此次海地地震已造成11.3万人丧生,19.6万人受伤。此次地震中遇难者有联合国驻海地维和部队人员,其中包括8名中国维和人员遇难。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表示将向海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4。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纬度:30.986°N  经度:103.364°E 深度:14km 

震级:里氏震级8.0级,矩震级7.9级  最大烈度:11度 震中位置: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

都江堰市西21km(267°)崇州市西北48km(327°)

大邑县西北48km(346°)成都西北75km(302°)

地震成因:

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1]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类型:

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震源深度:

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5。玉树地震:

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 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0日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地震震级和烈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地震震级和烈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总的来说,地震震级通常指地震的大小,是定值,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不同地点的地震烈度也不同。

地震震级:

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量来划分。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不同,距离震源近,破坏越大,烈度越高,距离震源远,破坏越小,烈度越低。

地震烈度大小与哪些因素直接相关?

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按照地震时的人的感觉,地震所造成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区分为几大类:无感地震、微感地震、有感地震、破坏地震、毁坏地震与毁灭地震。

以描述地震烈度的高低,作为判断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宏观判据,称地震烈度表。有了这个判据,可以调查研究评定已经发生的地震,包括历史上发生的地震和新近发生的地震影响区的烈度高低。

扩展资料:

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17 19:01:56 回复

    震等级;(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震源机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按人的感觉及 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目前世界上地震烈度表的种类很

    1
  • 访客 2022-07-17 21:26:01 回复

    震中遇难者有联合国驻海地维和部队人员,其中包括8名中国维和人员遇难。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表示将向海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4。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

    2
  • 访客 2022-07-17 16:55:21 回复

    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时间:2008年5月12日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