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大地震诸葛亮失败的原因-武都大地震与诸葛亮北伐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16) 黑客业务 134 5

目录介绍:

诸葛亮为何5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呢?

诸葛亮在现代人的形象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生都为匡扶汉室,为报答刘备恩情而努力着。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握了蜀汉大权,因为夷陵之战的大败,蜀国摇摇欲坠,在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渐渐稳定,平定南方叛乱之后的诸葛亮,在曹丕去世后,就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呢?其目的还是为了完成刘备遗愿,匡扶汉室,再不济也得打到长安去,还于旧都,有关中之地再面对曹魏也有一些优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将士士气如虹,同仇敌忾,大有平定中原的决心。

为了保险起见,诸葛亮采用双面作战的方式,一面由赵云、邓芝率领小股部队佯攻箕谷,成功吸引了曹魏三军总司令的目光,而诸葛亮则率领主力军猛攻祁山,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各郡纷纷归降,这对于诸葛亮来说,实现二分天下的心愿增加了信心。

无奈的是,诸葛亮的胜利没有持续太久,原因在于他用错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马谡,马谡去守陇右的门户街亭,结果被张骞随意打穿,导致功亏一篑。虽然诸葛亮迁徙了一千多户人口,还俘虏了姜维这个蜀汉后期支柱,但是这个意义与攻取陇右简直不能相提并论,而且还引起了曹魏的重视,丧失了最好的机会。

其次,还有粮草问题,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就证明粮食对军队的重要程度了,毕竟人都是要吃饭的,打仗非常消耗体力,需要大量的食物及时补充体力。诸葛亮就惨了,秦蜀之间的地貌发生了很大改变。

公元前156年,武都发生大地震,导致古汉水改道,不再流向汉中盆地,没有古汉水这条航道,即便发明了木牛流马也解决不了问题,一百斤粮食,结果有八十斤消耗在了路上。诸葛亮多次北伐,明明占尽优势,却每次都因为粮食不足导致退兵。

有的人认为,当年刘邦韩信以蜀地作为大后方,暗度陈仓,仅仅一次就占领了长安,而诸葛亮北伐了五次,结果最后还没有活着回到长安,就说诸葛亮的军事实力远远逊色于韩信。

其实我是不赞同这一点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别,不在于他们的能力不同,而在于对手、作战地势不同,在这样的前提下,刘邦和韩信的战术根本用不上,只要对手不犯错,那诸葛亮就很难取胜。

为何号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五次北伐都失败?

熟读《三国演义》的诸位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才,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话,刘备建立蜀汉也就无从谈起。公元208年,刘备刚刚把诸葛亮请出山,诸葛亮就使出了“火烧博望坡”的妙计,让曹军损失惨重。而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主持蜀汉朝政,5次出兵北伐中原,虽然都无功而返,但是却也让曹魏惊惧不已。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5次北伐曹魏全部失败了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诸葛亮这5次北伐失败的原因。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由于任用马谡导致街亭惨败,无奈之下诸葛亮无功而返;而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又遇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敌郝昭,无论诸葛亮使用什么计谋,都没办法攻克陈仓,很快蜀汉军队的粮食就吃完了,于是只好退兵。

只有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攻占了武都、阴平两郡,这才使得蜀国的领土面积有所扩张。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包围祁山,眼看就要攻下,结果李严因为运粮不足,所以蜀汉军队只好撤退。总结前4次北伐的经验教训能够看出,有2次北伐都是因为蜀汉军队粮草不够才撤军的,因此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才会稳扎稳打,命令士兵屯田,和魏军打消耗战,最终病逝五丈原。

不过在56年之后,陈寿终于写完了《三国志》,对于诸葛亮失败的真正原因,陈寿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虽然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最初目的是美好的,这样一来蜀国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并且继承刘备先帝的遗愿,但是长期的穷兵黩武也让蜀国国内产生了民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效果就开始下降了。这个时候,如果诸葛亮肯换一个方法来打击曹魏的话,才能再次复兴汉室。”

陈寿的意思是说,如果诸葛亮采用固守的方法让蜀汉休养生息的话,以蜀国的地理优势,防守50年是绰绰有余的,到时候坐等魏国内部发生政变,到时候趁着魏国内乱的时候出兵,才能够真正取得北伐的胜利。

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

失败原因: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作《出师表》有提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但是事实上自蜀汉经历襄樊、夷陵两次大败后,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已经国富民强,而诸葛亮平定南中四郡,又给蜀汉在军队上和物资上都得到了比较大的补充。

但是诸葛亮失败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次因为马谡失街亭,第二次因为粮草不济,第三次诸葛亮占领武都、阴平二郡,但诸葛亮见好就收,第五次诸葛亮虽然在渭水屯田,准备长期与司马懿相持,但是诸葛亮却因操劳过度而死,蜀汉又不得不退军。

扩展资料:

陈寿对诸葛亮北伐的分析:

陈寿在泰始十年向晋武帝司马炎上表时写道:“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即陈寿认为北伐失败的原因有三:

1、是诸葛亮的才能擅长于治军治国,奇谋不是他的长处。管理人民的能力比他用兵的谋略要强。

2、是与之对阵之人,有的是当世的人杰,如曹真、司马懿。诸葛亮难以轻易战胜他们。

3、是敌众我寡,魏国国力远胜于蜀汉,再加上以弱的一方主动进攻强者,在诸多不利条件下的确难以取胜。

诸葛亮北伐又称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北伐

无所不能的诸葛亮,为什么数次北伐都失败而退?

汉中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四川盆地的北大门。它的存在,既阻挡了外地入侵,也不利于防守一方的出击。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汉中攻入关中平原的,似乎只有韩信一人。诸葛亮曾五次北伐,均告失败。

秦亡后,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占据梁、楚九郡,定都彭城。他违背了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封到巴、蜀,并将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给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堵住了刘邦北上的出路。最后还是张良重金贿赂项伯,为刘邦求来汉中郡,刘邦这才完整地占据了巴、蜀以及北大门汉中。

大门在自己手里,就等于占据了出击的主动权。天下分封已毕,刘邦势力弱小,无力与项羽抗衡,于是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在入蜀后烧毁了子午谷的栈道,以示无东顾之意。刘邦入蜀后励精图治,恢复生产,养精蓄锐,伺机出川。

韩信明修子午谷栈道,暗渡陈仓道。攻下陈仓,就意味着打开了北上的大门

很快,机会来了,齐相田荣不满项羽的分封,在山东作乱,项羽率军前去平定。刘邦以韩信为将,决定东向与项羽争霸。汉中和关中之间横亘着秦岭,有四条路可走,如何突破关中三王的封锁呢?韩信很是费了一番周折。他以周勃、樊哙为先锋,命令他们修复子午谷的栈道。章邯不以为意:照这种修法,修三年也修不完。尽管如此,章邯也没有大意,把主力调至子午谷口防御汉军。

趁着三王的注意力被吸引,韩信率主力从陈仓道翻过秦岭,悄悄抵达陈仓发起突袭。章邯听闻大惊,仓促之间率军驰援,被韩信打败。陈仓一失,东进的道路被打通,汉军沿着渭水乘胜追击,围困章邯于废丘,司马欣、董翳投降,攻占了整个关中。至此,刘邦完全占领了关中、陇右、汉中、巴、蜀地区,关东是纷乱的诸侯,和秦灭六国前的局面何其相似。

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突出汉中,占领了富饶的关中平原。韩信光是凭借暗渡陈仓之功,就足以跻身名将之列。

四百年后,天下大乱,刘备占据汉中和巴蜀,注定要重走一遍祖先走过的路。可惜天命不在汉,诸葛亮呕心沥血,立志兴复汉室,先后进行五次北伐均告失败。按理说,诸葛亮北伐的路线和韩信几乎一模一样,为何一成一败呢?

其实,并不是诸葛亮用兵不如韩信,而是在诸葛亮时代,秦蜀之间的地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公元前156年的武都大地震,导致古汉水改道,不再流向汉中盆地。韩信北伐的时候,可以通过古汉水运兵运粮,不用担心后勤问题。诸葛亮就惨了,失去了古汉水这条航道,即便发明了木牛流马也解决不了问题,一百斤粮食,倒有八十斤消耗在了路上。诸葛亮数次北伐,明明占尽优势,都因为粮食不足而退兵。

另外,兵法讲究出奇制胜,前人用过的办法不具备突然性,突袭的效果大打折扣。第一次北伐走的祁山道,因失街亭而功败垂成;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走的就是韩信走过的陈仓道,结果被曹真提前识破,派郝昭守陈仓,诸葛亮进攻了二十多天都没能攻下来。第三次是防守反击战,得到了武都、阴平二郡;第四次走的是祁山道,目标是还算富庶的陇右地区,本来已经占尽优势,因李严谎报粮草不足而仓促退兵;第五次北伐走的是褒斜道,打到谷口的五丈原时,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饮恨逝世。

诸葛亮为何不走子午谷呢?从图中可以看出,走子午谷可以直抵长安城,魏延曾献上“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否决。很大原因在于,民心在魏不在己。诸葛亮虽然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却得不到关中老百姓的支持,即使打下来也守不住,以攻代守的北伐就成了赌国运的大决战。诸葛亮用兵谨慎,既赌不起,也不敢赌。

韩信之所以能兵出关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沾了刘邦的光。刘邦攻入咸阳时废除苛政,约法三章,而赢得了民心;项羽因坑杀二十万关中降卒而导致秦人愤恨。民心此消彼长,关中父老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韩信才能顺利攻入关中

总之,战争的成败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汉朝失去了号召力,诸葛亮能力再强,也不可能逆天改命,这就是鲁肃断言“汉室不可复兴”的原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17 08:08:31 回复

    古汉水改道,不再流向汉中盆地,没有古汉水这条航道,即便发明了木牛流马也解决不了问题,一百斤粮食,结果有八十斤消耗在了路上。诸葛亮多次北伐,明明占尽优势,却每次都因为粮食不

    1
  • 访客 2022-07-17 01:42:50 回复

    促退兵;第五次北伐走的是褒斜道,打到谷口的五丈原时,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饮恨逝世。诸葛亮为何不走子午谷呢?从图中可以看出,走子午谷可以直抵长安城,魏延曾献上“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否决。很大原因在于,民心在魏不在己。诸葛亮虽然打着“

    2
  • 访客 2022-07-17 06:04:09 回复

    曾五次北伐,均告失败。秦亡后,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占据梁、楚九郡,定都彭城。他违背了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封到巴、蜀,并将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给降将章邯

    3
  • 访客 2022-07-17 02:03:04 回复

    精图治,恢复生产,养精蓄锐,伺机出川。韩信明修子午谷栈道,暗渡陈仓道。攻下陈仓,就意味着打开了北上的大门很快,机会来了,齐相田荣不满项羽的分封,在山东作乱,项羽率军前去平定。刘邦以韩信为将,决定东向与项羽争霸。汉中和关中之间横亘

    4
  • 访客 2022-07-17 03:10:09 回复

    目录介绍:1、诸葛亮为何5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呢?2、为何号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五次北伐都失败?3、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4、无所不能的诸葛亮,为什么数次北伐都失败而退?诸葛亮为何5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呢?诸葛亮在现代人的形象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生都为匡扶汉室,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