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跨越14年的汶川地震,给你留下了哪些回忆?
14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给很多人都是留下了一些回忆,我自然也不会例外,虽然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14年,但有些回忆在我的脑海当中依旧是挥之不去的。
在2008年的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有15名空降兵勇士临危受命,这15名空降兵从将近5千米的高空当中进行盲跳,直接空降到当时的地震震中地带。正是因为这15名空降兵的空降才打通了重灾区以及外界的联系通道,要知道当时由于天气情况比较恶劣,所以这15名空降兵并没有任何的地面引导。在这15名空降兵当中年纪最大的已经48岁了,而年纪最小的也仅仅只有23岁而已,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后退,而是毅然而然的选择从高空冒死跳下,这幅画面一直到现在,我依旧是不敢忘怀。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一个小男生非常幸运地跑出了教室,随后男生发现自己背后的教学楼全部倒塌,而且有很多来不及出来的同学和老师都已经被埋在了下面。在地震刚刚发生之后,救援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男孩竟然折返回去,靠着自己的双手挖出了一位还幸存的同学。在等待救援人员来临的时候,这个同学也是依旧站在废墟当中拿着吊瓶为自己的同学输液续命,而这一幕恰恰也是感动了所有的中国人。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国内也是新起了一股捐款捐物风,有些人没有办法去到地震一线参与救援工作,就只能赚一些钱财和物品。当时的我也是在这个行业当中,虽然一直想要去汶川的一线进行灾后的重建工作,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如愿,所以我也只能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捐款捐物。
汶川地震伞兵牺牲了多少军人?
空降兵无一伤亡。
空降兵十五勇士:刘文辉、李玉山、王磊、赵海东、刘志保、雷志胜、殷远、赵四方、王君伟、任涛、李振波、于亚宾、郭龙帅、李亚军、向海波。
2008年5月14日12时30分,空降兵某部15名先遣队员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指挥、无地面标识的“三无”条件下,成功空降到四川省茂县地域。
15名勇士历经7天6夜,冒着多次余震,翻山越岭,徒步220公里,先后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指挥部指挥部队开进和部署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的信息依据。
无悔选择
“军人不是为立功而战,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必定义不容辞”
其实,15名突击队员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直面那生死“盲跳”的。
直到5月14日临出发前,李振波才同意了向海波参加行动的请求。为什么拒绝他参加?表面的答复是“你跳伞次数还少”,李振波心里其实还有另一层考虑:下去可能会面临伤亡,他才23岁,年龄还小“于心不忍”。
“当时真没想过怕什么。”向海波坦言,这些年,他先后有4次主伞打不开用备份伞着陆,有时也会担心好运气哪次就用完了。“没有临空一跳的勇气,是当不了伞兵的”,10年后,他那单眼皮下的眸子依旧闪亮。
原计划中,李振波也不用跳伞。最初,上级赋予他的任务是组织指挥部队空降。但在13日飞临震区上空了解到复杂的情况后,他决定带头“盲跳”。他打了个电话给部队领导:“不管怎样,我们一定要跳下去!”
跳下去!曾到过川西地区,见识过当地复杂地形的于亚宾知道其中的风险。“我是考虑过回不来的。”那天出发前,他特意“把存折里还有多少钱跟家属说了”。同是空降兵的妻子立马嗔怪:“呸呸呸,你说这些干啥!”
说与不说,现实的风险就摆在那里。
跳伞后,由于开伞器的工作环境在海拔3500米以下,不少人在空中自由落体下坠了1000多米。李振波和王君伟还遭遇了主伞打不开,启用备份伞降落的险情。
落地时,由于地形复杂,殷远落进樱桃林,伞挂到了树上;李振波撞到树上,大腿被树枝刺穿;雷志胜右腿撞在了石头上,肿得老高,走路一瘸一拐……
最终,15人还是伞降成功了。14日12时25分,地震发生46小时后,他们作为第一批救援力量跳进了“孤岛”茂县。
着陆后,他们第一时间向指挥部发出了一份事关战友生死的情报:由于地面情况复杂,不利于大规模空降,而且剩余人员所用伞具都是圆伞,抗风能力差,建议取消后续的空降行动。这意味着,他们将独立承担起侦察地震灾情、引导空中救援等任务。
地面比空中更危险。沿岷江通向汶川的道路,已多处被山体滑坡掩埋,余震不断。脚下是滔滔江水,头顶不时有石子落下,打在头盔上,砰砰直响。有一次,他们刚刚通过一处滑坡地段,巨石就轰隆隆滚落,“石头有半间房子那么大。”
让他们更加记忆深刻的是见到灾区群众时的情景——
不论他们降落的地点多偏僻,一落地,总有人群呼啦啦围上来。李玉山记得,当时一位40多岁的男子抓住他的手喊“解放军来了”时,手一直在颤抖。
挺进汶川途中,他们不时遇到游客从震中往外走。看到带着通信设备的解放军,人们纷纷递来写有亲人电话号码的纸条,希望能代为报个平安。后来没纸了,他们就把电话号码写到迷彩服上。一件写满了电话号码的迷彩服,至今珍藏在空降兵军史馆。
“我们小分队的价值,除了侦察灾情、引导空中救援,还在于一路上给灾区群众带去了生的希望、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回顾10年前那场行动,于亚宾感慨:“军人不是为了立功而战的,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必定义不容辞。”
事实上,他们的功绩已经载入史册。空降震中后的7个昼夜里,他们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上报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后续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他们还在茂县、汶川沿途开辟机降场6个,引导机降、空投20多架次。其中,在汶川开辟的首个机降场,为震中地区输送了大量救援物资;在茂县牟托村开设的空投、机降点,一举解决了附近10万受灾群众和伤病员的困境。
以上内容参考 国防部——汶川地震10周年,回访“空降兵十五勇士”
中国空降兵是什么时候成立的?至今已成立多少年了?
神兵天降,使命必达;御伞而飞,热血无畏。
2020年9月17日,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平常的一天,但对于国家来说,这一天不平凡,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的一个日子,今天是人民空军空降兵成立70周年。1950年9月17日,新中国有了第一支空降兵团队1998年,从此这支军队在中国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开始了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人生。
最为中国人,我们知道军人的意义。在战乱时代,军人就是那个永远冲在最前面,为保护老百姓,为维护国家主权的神一般的存在;在和平年代,军人就是人们的防护墙,危险来了他们在前面,给了中国人最最好的安全感。
危险来临,军人永远都在最前面,1998年,特大洪水来临,是军人坚守在大堤最危险的地段,筑起了一道人墙,堵住了洪水;2008年,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在车辆无发到达的时候,在无法定位,没有安全落地点的时候,是空降兵,不顾自身安全,从高空跳下,将安全带到,将希望带到,震惊国人;2019年,疫情肆虐,也是军人,最快的集中,最快的到位,最坚毅的后背。
这就是军人,在和平的年代,我们衣食无忧,而他们坚守在国家最危险的地方,过着最危险的生活,风吹日晒,他们的手起了茧子,他们的来脸满是裂纹,他们的身上全是伤痕,但是他们会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护人安全,让人心安。
想来对于中国人来说,最自豪的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最安全的后背就是国家;最让人感到安心的时刻就是危险来临的时候,总有那么一群人,携希望而来,保我等安全。
汶川大地震中国空军空降啦多少人
汶川大地震中国空军空降在4500人以上。
因为山区多云,跳伞高度4000米以上,为中国空降兵首次4000米以上跳伞。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空降兵部队上万名官兵飞赴前线,在余震不断中冒死抗灾救人。
汶川地震第一批空降部队
空降兵十五勇士:刘文辉、李玉山、王磊、赵海东、刘志保、雷志胜、殷远、赵四方、王君伟、任涛、李振波、于亚宾、郭龙帅、李亚军、向海波。
2008年5月14日12时30分,空降兵某部15名先遣队员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指挥、无地面标识的“三无”条件下,成功空降到四川省茂县地域。
15名勇士历经7天6夜,冒着多次余震,翻山越岭,徒步220公里,先后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指挥部指挥部队开进和部署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的信息依据。
扩展资料:
汶川地震发生原因:
由于印度洋板块在以每年约15cm的速度向北移动,使得亚欧板块受到压力,并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又由于受重力影响,青藏高原东面沿龙门山在逐渐下沉,且面临着四川盆地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压力在龙门山北川至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造成了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 (约2分钟),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
震源深度
5·12汶川地震是一次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破坏性巨大。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地震发生在60千米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岛弧外缘,深海沟内侧和大陆弧状山脉的沿海部分,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千米深度以上的范围内。
而中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千米左右,并且形成一个倾斜的地震带——称为本尼奥夫带。把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在“血缘”上联系在一起的,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被称为“地球科学革命”的全球构造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汶川地震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国防部-汶川地震10周年,回访“空降兵十五勇士”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志胜、殷远、赵四方、王君伟、任涛、李振波、于亚宾、郭龙帅、李亚军、向海波。2008年5月14日12时30分,空降兵某部15名先遣队员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指挥、无地面标识的“三无”条件下,成功空降到四川省茂县地域。15名勇士历经7天6夜,冒着多次余震,翻山越岭,徒步
来临,军人永远都在最前面,1998年,特大洪水来临,是军人坚守在大堤最危险的地段,筑起了一道人墙,堵住了洪水;2008年,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在车辆无发到达的时候,在无法定位,没有安全落地点的时候,是空降兵,不顾自身安全,从高空跳下,将安全带到,将希望带到,震惊国人;2019年,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