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汶川附近景点
汶川有哪些旅游景点呢?在此次地震中受损情况怎么样?还有汶川有哪些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希望能够给出详细点的介绍,不甚感激~!
汶川三江生态旅游区
为何说汶川水磨镇是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资料显示在2008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8.0级地震从地下近20公里的地方开始蠕动,一波波地向外释放能量,撼动四川。一时间,繁华崩塌,家园不在,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
当地的老人讲述称,“5·12”地震前的水磨镇,至今还留在很多当地人的记忆中:高耗能、高污染的工厂有六十多家,原本山清水秀的山谷被烟尘所笼罩,一年到头很难见到蓝天白云。那个时候,当地人都不敢打开窗户,汽车停在户外,第二天便会蒙上一层黄色的颗粒层。由于经济落后、环境不佳,很多人都习惯出外打工。
在佛山援建的过程中,水磨镇被重新定位为“汶川绿色新城,西羌文化名镇”。援建方专门请来国家级建筑大师作为设计顾问,同时借鉴日本生态环境学、瑞士优美旅游小镇建设和不丹现代建筑文化,重建后的水磨镇融合羌、藏、汉特色。
水磨镇在在2010年,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也让当地居民倍感珍惜。
2010年之后一段时间里,汶川周边地区连续发生泥石流和地震,由于担心安全问题来水磨旅游的人有所减少。“其实广东援建的房子抗震能力很强,我们当时住在里面都很安全,一点也不担心,九年过去了,我们这些援建房基本没啥问题。”当地的以为村民表示。
5.12汶川大地震重建重建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通报(全文)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已近一年。一年来,我省(四川省)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按照国务院关于“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从2008年9月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下发起,到2010年9月,累计完成纳入国家规划的灾后恢复重建估算投资和累计完工项目均达到85%左右,基本完成城乡居民住房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任务,基本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目前,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正按照《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现将我省灾后恢复重建的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关于城乡住房恢复重建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省有347.6万户农房受损,其中126.3万户需重建,221.3万户需维修加固;城镇住房有31.4万套需重建,141.8万套需维修加固。灾区各级党委、政府把修复重建城乡居民损毁住房作为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补助政策,积极协调住房贷款,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强化建材物资保障和质量、价格监管,确保农房重建任务在今年9月底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任务在明年5月前全部完成。截至5月4日,全省永久性农房重建已开工124.8万户,占重建任务的98.8%,其中在建24.1万户,建成100.8万户;农房的维修加固已于2008年底基本完成。全省城镇住房已维修加固71.9万套,占总数的50.7%;已开工新建城镇永久性住房13.8万套,占总数的43.9%,其中在建10.5万套,建成近3.3万套。
二、关于学校、医院恢复重建情况
以学校、医院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任务。全省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市、区)共有3340所学校需恢复重建,其中有2455所为部分重建或维修加固。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年底95%以上的学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明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校舍。在恢复重建工作中灾区各级党委、政府优先安排学校重建资金,优先审批学校重建项目,优先提供物资保障,优质高效推进恢复重建。截至5月4日,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市、区)已开工建设学校2448所,占需恢复重建数的73.3%,其中在建2162所,竣工286所。
全省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市、区)共有1738个医疗卫生机构需恢复重建。为确保灾区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在两年内完工99%,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努力筹措资金,倒排工期,严格质量管理,力争把每个项目都建成优质工程。截至5月4日,已开工建设医疗卫生机构800个,占需恢复重建数的46.1%,其中,在建601个,竣工199个。
三、关于帮助解决困难农户农房重建情况
在农村永久性住房的恢复重建中,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重建资金问题。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用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办法,切实帮助农村困难群众重建住房。一是资金补助。各级政府对农村困难农户重建住房,按政策户均给予2.2万元补助(含农民自建过渡安置房补助0.2万元)。二是统筹安排。对因灾造成的“三孤”人员和无房的散居“五保”对象,纳入福利院、敬老院重建规划统筹解决,按照每个床位2.5万元给予补助;对建卡绝对贫困户和低保户给予资金补助,将安排“特殊党费”重点援助农房重建中的农村低保户;同时,一些地方还针对当地实际,分别采取特别措施对困难群众给予帮助。三是设立担保基金。针对部分困难群众无能力贷款、建房资金缺口大等问题,省委、省政府和相关市(州)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房重建银行贷款担保基金办法,建立困难群众农房重建担保基金,帮助解决贷款问题。四是开展“一对一”帮扶。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机关、镇村干部积极开展帮扶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农房重建中的各种困难。
四、关于因地震灾害失地农民异地安置帮扶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我省灾区部分农民失去宅基地12307亩,涉及4.5万多农户,15.9万人;损毁灭失耕地17.6万亩,其中有约1.2万户、4.1万人的5.6万亩耕地全部灭失。为有力、有序做好因灾失地农民异地安置帮扶工作,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原则,明确了返乡就地就近安置、市内跨县(市、区)安置和省内跨市(州)安置的次第安置方式。截至5月4日,全省调剂宅基地1.2万亩、调整耕地2.3万亩,已实现市(州)内安置的占应安置户数的99.7%;按照农民自愿申请、政府帮扶、统筹安排的原则实施跨市(州)异地帮扶安置,青川县首批80户因灾失地农民已搬迁到邛崃市南宝山农场,青川县第二批68户以及汶川县145户群众,将于今年5月12日前搬迁到邛崃市南宝山农场。
五、关于促进灾区城乡群众就业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共造成我省152万城乡劳动者失业、失地。各级党委、政府把群众的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解决灾区群众就业的政策措施,努力扩大就业援助范围,增加公益性岗位,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进行失业预登记,发放失业保险金,代缴医疗保险费;积极抓好就业服务,组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逐户登记造册,在安置点设立工作站、开通就业援助大篷车,为灾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就业培训;加强与援建省(市)协调,积极搭建定向招工、劳务输出对接平台,把岗位送到灾区群众身边。目前,全省已帮助129.6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19.3万人,组织劳务输出25.6万人;为3000余户受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11亿元,为1600余户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1000余户企业、10.7万职工进行失业预登记并发放失保金。
六、关于灾区“三孤”人员安置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我省灾区新增“三孤”人员1449人,其中孤老635人,孤儿630人,孤残184人。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三孤”人员安置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三孤”人员进行妥善安置。一是集中安置。各级民政部门将“三孤”人员就近妥善安置到所属的社会福利机构,当地安置有困难的,通过协调安排到轻灾和无灾市、县社会福利机构。目前,集中安置在国办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的“三孤”人员共计267人。二是分散安置。对孤儿采取亲属监护、家庭收养、家庭寄养、集中供养、学校寄宿、社会助养等方式养育,对孤老、孤残实行临时安置与长期安置相结合、集中供养与分散抚养相结合的方式妥善安置。目前,已分散安置1182名。三是保障基本生活。地震发生后,政府对“三孤”人员给予每人每月600元的临时生活救助;临时生活救助结束后,对重灾县(市、区)“三孤”人员继续给予每人每月400元的后续生活救助;后续救助政策到期后,再将“三孤”人员分别纳入农村“五保”、城镇低保或集中供养等政策统筹安排。
都江堰有几个古镇?
1、水磨古镇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国家5A级风景区。
2010年,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称号。
2、泰安古镇
泰安古镇环抱于幽静的四川省都江堰市的青城后山之中,是青城后山的第一景点,每逢佳节便引来游人无数。有史以来,泰安古镇便是扼成都平原西入大小金川的必经驿道上之重镇。
古称“花坪老泽路”,唐时为味江寨,清时始依场后的古泰安寺易名为泰安场,是成都茂汶、金川物质交流的中转重镇,历来商贾云集,市场繁荣。
3、灌县古城
都江堰灌县古镇位于四川省中部,其所在的都江堰是省直辖县级市,由省会 成都市代管,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之一,原名灌县。市内的“ 青城山 ”为“ 武侠小说 ”中的“青城派 ”所在地。
4、唐昌古镇
四川郫都区唐昌古镇地处郫都区、都江堰、彭州三州通衢交汇之地,古时候叫崇宁县,古称川西最富裕的上五县“温、郫、崇、新、灌”,其中的“崇”即是崇宁县,也就是今天的唐昌镇。
5、蒲阳镇
都江堰市古镇之一,汉晋时称“蒲村”。 唐宋时称为“蒲村镇”。明朝嘉庆(公元1522年——1566年)年间,名“蒲阳镇”。明神宗(年号为万历)时,蒲阳即有镇之建制(该碑在1982年编志时,已上交县文管所)。清沿袭明制,后改乡为村,更名为“蒲村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磨古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泰安古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灌县古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蒲阳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昌
从成都怎么坐车去水磨古镇?大概需要多久?旅游攻略是什么?
可以在成都茶店子汽车站乘坐直达水磨古镇的汽车全程用时1个半小时左右。
从古镇有车到汶川,建议在汶川转车到理县~从水磨古镇到汶川约1个小时,从汶川到理县60公里左右,大约需要1个小时吧。
旅游攻略:
1、春风阁:
“春风阁”是深入挖掘水磨古镇历史文化,提炼结合藏羌汉民族建筑特色精华而修建的景观建筑。建筑构思奇妙,独具匠心,主题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细部装饰具有浓郁的宗教和藏羌文化色彩,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
2、西羌汇:
西羌汇,坐落于水磨镇春风阁脚下,东临寿溪湖,是水磨标志性景观之一。
西羌汇建筑平面由正方形演变而来,建筑立面结合羌碉特色;碉楼碧波交相辉映,夜间玻璃体的斑斓灯光与水色交融,更添寿溪湖的奇幻色彩。
3、禅寿老街:
禅寿老街全长1300米,平面呈“U”形分列布局,两侧分布的春风阁、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白塔等建筑风格集中国传统建议体系之大成,是典型的羌、藏、汉相结合的明清风格建筑,具有轮廓清晰、布局深蕴、多轴线明确等特点,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
水磨古镇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水磨古镇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接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北靠震中映秀,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大门,是“中国的精品旅游文化景区”。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也让当地居民倍感珍惜。2010年之后一段时间里,汶川周边地区连续发生泥石流和地震,由于担心安全问题来水磨旅游的人有所减少。“其实广东援建的房子抗震能力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