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谁有关于春节知识的选择题??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D。
A、春节元宵清明端午。
B、春节清明七夕中秋。
C、春节端午重阳腊八。
D、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2、汪曾祺先生说:“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B。
A、农事生产。
B、宗教信仰。
C、神话传说。
D、名人故事。
3、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古代常把这一天叫做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直到以后,中国开始废除农历,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的是:A。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北伐胜利。
D、新中国成立。
4、起初,由于各个朝代历法不一样,一年之首的日子也不一样。汉武帝时期,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太初历》以的历法为基础,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的第一个月为正月,以后自汉朝到清末,历代都在沿用了:A。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5、我们习惯把每年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可本来应当念成正大光明的“正”,却读成了“征”,据说这是出于避讳的目的而下令全国这么读的,念熟了,也就一直沿传到了后世的是:C。
A、商汤。
B、周文王。
C、秦始皇。
D、汉武帝。
国考公务员常识试题之文化节日?
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文化习俗之我国传统节日:
元宵节,正月十五
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舞龙舞狮。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或前二日
禁言火、吃冷食、踏青。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禁火、插柳。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菖蒲、喝雄黄酒、佩香囊。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乞巧、祈福、晒书晒衣、拜魁星、拜织女、吃巧果。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赏月、观潮、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
与亲人相会、守岁。
关于端午节的知识问答题目(带答案)
关于端午节的知识问答题目如下:
1、端午节的起源和哪个人物无关?
A. 屈原 B. 伍子胥 C. 曹娥 D. 白素贞 正确答案:D
解答: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一种就是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除此之外,还有说法称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和孝女曹娥。
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虽然白娘子很美,但是她和端午节的起源无关!只是她在端午那日被许仙劝饮雄黄酒,现出了原形。
2、端午节要吃什么?
A. 饺子 B. 粽子 C. 月饼 D. 汤圆 正确答案:B
解答: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和民俗节日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节日食品。春节吃饺子,元宵吃汤圆,中秋吃月饼,中国人民喜欢用独特的饮食来表达每个节庆。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
3、以下不属于端午节习俗的是?
A. 沐兰汤 B. 避五毒 C. 赛龙舟 D. 放鞭炮 正确答案:D
解答:端午节有很多的别称,端阳节、重五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也体现了端午节的习俗的多样化。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在端午节,民间有“避五毒”的习俗,所谓五毒一般指的是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赛龙舟就不必说了!这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至于放鞭炮嘛,那主要是春节期间的习俗。
4、以下哪句诗词不是描写端午节的?
A.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B.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C.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正确答案:C
解答:“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此句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全词为“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词中也描绘了浴兰汤,系五彩丝线等端午节的习俗。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此句出自宋朝张耒(lěi)的《(和端午》。全诗为“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很明显,这是纪念屈原的一首诗。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此句出自元代文学家舒頔(dí)的《小重山·端午》。文中也表现了挂艾草、菖蒲,系五色丝线等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是描写的清明节的景象,出自唐代诗人杜牧。
5、“五毒”中不包含以下哪种动物?
A. 蛇 B. 蜈蚣 C. 蝎子 D. 蚊子 正确答案:D
解答:五毒一般指的是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
2021国考行测人文常识:传统节日
【导读】2021年国考即将举行,目前大家想必内心十分紧张吧,毕竟关系着考生们的未来方向和发展,在国考行测中,常识判断是必考点,很多考生在备考之处就开始进行常识总结和积累,有文化、历史、地理等等方面,今天给大家带来的的是2021国考行测人文常识:传统节日,下面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试题】多选:以下节日是由二十四节气演变为传统节日的是( )。
A.重阳 B. 清明 C. 七夕 D.寒食
【答案】本题答案选B。
【解析】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由节气转化为节日的是清明,所以选择B。
知识深化:
1.
来源: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2. 名称: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3. 习俗
(1)春节: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等。
(2)元宵: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去百病、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3)清明: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它将节气日与民俗节日融为一体,是天时与人时的合一,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清明节盛行于我国南方沿海一带,清明扫墓,亦称为"拜山"。清明时节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过节的主要礼俗主题。扫墓时,首先会将祖坟周围的杂草清除,祖坟扎纸,然后摆上祭祖金猪、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贡品进行拜祭,最后鸣放鞭炮。
(4)端午:铸阳燧: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相信,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煅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
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竞渡之习,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代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英国人也有仿效中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节庆饮食端午食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古粽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5)七夕:汉代,七夕被赋予了妇女向织女星乞巧智慧和巧艺的人文内涵,形成了七夕乞巧习俗,故亦称为"乞巧"。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
(6)中秋: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是上古秋收祭月的遗俗。中秋习俗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7)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以上就是2021国考行测人文常识:传统节日,通过考试题目,我们可以深入进行了解和总结,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具体汇总,以期学一个会多个,现阶段,还是希望大家抓紧时间备考,临阵磨刀还是很有效果的,加油!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世的是:C。A、商汤。B、周文王。C、秦始皇。D、汉武帝。国考公务员常识试题之文化节日?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文化习俗之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十五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舞龙舞狮。寒食节,
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
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除此之外,还有说法称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和孝女曹娥。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
在国考行测中,常识判断是必考点,很多考生在备考之处就开始进行常识总结和积累,有文化、历史、地理等等方面,今天给大家带来的的是2021国考行测人文常识:传统节日,下面就来一起学习
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