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现在的地震还是无法准确的预测,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地震最多?
中国历史上明朝是天灾发生最频繁的年代,经历过1000多次地震水灾。据科学统计,明朝在二百一六年里一共发生了一千一百五十九次地震。明朝初期虽然时有地震,但危害一般不大。譬如洪武十一年,即公元一三七八年的“四月乙巳”,宁夏地震,东北城垣崩塌“三丈五尺”,“女墙崩一十九丈”。正统十三年,公元一四四八年,“九月丙戌”,延安榆林等地发生地震,城墙倒塌了一百来丈。这些地震基本上震级不高,对于普通民众的影响并不算太大,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到了明朝中后期,地震的震级越来越大,正德四年三月,山东大家峪因地震出现山崩。嘉靖五年四月,贵州安南地震,同样出现山崩,毁坏民舍。
这其中尤以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一五五六年发生在华县的八级大地震最为惨烈。此次地震共造成了八十三余万人的死亡,这应该是创下了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纪录。这场地震发生的时候正是深夜,波及的范围达到了大半个中国,十多个省份,二百多各州县,都有震感。建筑物顿时尽毁,到处是裂缝,其中甚至涌出了鱼物、船板。距离较近的渭南县城因此下陷一丈多。当时华山、终南山山鸣不止,黄河水因此澄清了数天。关中地震之所以死亡人数超过世界纪录,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地震造成了洪水泛滥,以及洪水过后灾区大面积的瘟疫。
根据现代的地震专家们论证,中国地震活动的分期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关于明代地震的阶段性特征的描述大体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认为明代中后期是我国历史地震活动的一个高发期,而明代前期则是地震活动的一个相对平静期。
明朝中后期地震平均发生概率都在百分之三百五以上,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指标。相当于每年发生的地震超过三次之多。尤其是明朝末期,地震频率最高,短短五十年共发生地震三百四十三次之多。平均概率达到惊人的百分之六百八十六,相当于每年发生地震近七次之多。
西安近代有无大的地震
有,历史上西安地震过,8级强烈地震
西安地区位于汾渭地震带
1556年1月23日,陕西省华县发生的8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在我国历史记载中是灾害极端严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罕见。101个县遭受了地震的破坏,分布于陕、甘、宁、晋、豫5省约28万平方公里。震中区为西安市以东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朝邑至山西省永济县等,约2700平方公里。
华山山前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具有明显的新活动,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分布有最新断层崖,基岩裂缝、黄土裂缝、山体崩(滑)塌体等众多的地震形变和破坏遗迹,华山山前断裂带应是1556年华县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
据记载,从公元前1189年至公元1971年,3100年间陕西共发生地震469次,平均6.5年一次。多数是5级以下小震,6级以上地震约500年一次。
二00九年十一月五日早晨七时三十一分陕西省西安市市辖区、高陵县交界(北纬三十四点五度,东经一百零九点二度)发生四点四级地震。震中位置为 临潼区雨金街办 新集村。
2007年02月24日02时00分(北京时间),在陕西西安(震中位于北纬34.3度,东经109.1度)发生2.6级地震。
参考:《地震地质》 1989年03期
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形变遗迹及华山山前断裂古地震研究
我国有历史记载的地震
1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陕西岐山(34.5°N,107.8°E)M≥7(震中烈度≥Ⅸ)"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国语》卷1《周语》)
2 公元前70年6月1日(汉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山东诸城昌乐一带(36.3°N,119.2°E)M≥7(震中烈度≥Ⅸ)"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地震,河南以东四十九郡,北海琅琊坏祖宗庙城郭,杀六千余人。"(《汉书·五行志》)
3 143年10月后(东汉顺帝汉安二年九月后)甘肃甘谷西(35.0°N,104.0°E)M7(震中烈度Ⅸ)"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后汉书·五行志》)
4 180年秋(东汉灵帝光和三年秋)甘肃高台西(39.4°N,99.5°E)M71/2(震中烈度Ⅹ)"三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地,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后汉书·五行志》)
5 512年5月23日(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四月庚辰)山西原平代县间(38.9°N,112.8°E)M71/2(震中烈度Ⅹ)"延昌元年四月庚辰,京师及并、朔、相、冀、定、瀛六州地震。恒州之繁峙、桑乾、灵丘,肆州之秀容、雁门地震陷裂,山崩泉涌,杀五千三百一十人,伤者二千七百二十二人,牛马杂畜死伤者三千余。"(《魏书》卷112《灵征志》)
6 734年3月23日(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壬寅)甘肃天水附近(34.6°N,105.6°E)M≥7(震中烈度≥Ⅸ)"二月壬寅,秦州地震,廨宇及居人庐舍崩坏殆尽,压死官吏以下四十(千)余人,殷殷有声,仍连震不止。"(《旧唐书》卷8《玄宗纪》)"时天水地震,陵迁于谷,城夏于隍。公谋去故绛,制造新邑。"(《山右石刻丛编》卷七《大唐故宣威将军守右武卫中郎将陇西董君墓志铭》)
7 814年4月6日(唐宪宗元和九年三月丙辰)四川西昌一带(27.9°N,102.2°E)M7(震中烈度Ⅸ)"三月丙辰,西()州地震,昼夜八十震方止,压死者百余人。"(《旧唐书》卷37《五行志》)"三月丙辰,西州地震,昼夜八十,压死百余人,地陷者三十里。"(《新唐书》卷35《五行志》)
8 849年10月24日(唐宣宗大中三年十月辛已)内蒙古包头西北(40.8°N,109.8°E)M7"十月辛已,京师地震,河西、天德、灵、夏尤甚,戌卒坏压死者数千人。"(《旧唐书》卷37《五行志》)"十月辛已,上都及振武、河西、天德、灵武、盐、夏等州皆震,坏庐舍,压死数十(千)人。"(《新唐书》卷35《五行志》)
9 1038年1月15日(宋仁宗景右()四年十二月二日)山西定襄、忻州(38.4°N,112.9°E)M71/4(震中烈度Ⅹ)"先是京师地震,直使馆叶清臣上疏曰:'……乃十二月二日丙夜,京师地震,移刻止。定襄同日震,至五日不止,坏庐寺、杀人畜,凡十之六。大河以东,弥千五百里而及都下,诚大异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0)
10 1125年9月6日(宋宣和七年七月己亥)甘肃兰州一带(36.1°N,103.7°E)M7(震中烈度Ⅸ)地震"七月己亥,熙河路地震,有裂数十丈者,兰州尤甚。陷数百家,仓库俱没。河东诸郡或震裂。"(《宋书》卷67《五行志》)
11 1216年3月24日(南宋宁宗嘉定九年二月辛亥)四川雷波马湖(28.4°N,103.8°E)M7(震中烈度Ⅸ)"二月辛亥,东西川地大震四日。"(《宋书》卷67《五行志》)"甲子,又震。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宋书》卷39《宁宗志》)
12 1303年9月25日(元成宗大德七年八月辛卯)山西赵城、洪洞(36.3°N,111.7°E)M8(震中烈度Ⅺ)"八月辛卯夕,地震,太原、平阳尤甚,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平阳赵城县范宣义郇堡徙十余里。太原徐沟、祁县及汾州平遥、介休、西河、孝义等县地震成渠,泉涌黑沙。汾州北城陷,长一里,东城陷七十余步。"(《元史》卷50《五行志》》)"八月辛卯,初夜地震,汾晋尤甚,涌堆阜,裂沟渠,坏墙屋,压人畜,死者无数。延、庆次之,安西又次之,余尚未闻也。至今月余。犹若乘舟车,然间复一动"。(《勤斋集》卷4《杂著·地震问答》乾隆翰林院抄本)"大德柒年八月初六日戌时地震,平阳路倒塌房舍七分,塌死人肆拾柒万伍千八百。"(元大德十一年《河伯将军为记》木牌)"大德癸卯秋八月六日,河东地震,压死者二十余万人。吉乡为轻,屋之存者什三、四。"(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三0)"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地震,县人死者三千六百三十六名口,伤者三千三百九十名口,头畜死者五百二十,房屋倒塌二万四千六百间,公廨倒塌殆尽,地涌黑沙与水不止。"(康熙《平遥县志》卷下)"考元之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戌时地震,本路一境房屋尽皆塌坏,压死人口二十七万有余,地震频频不止,直至十一年乃定。"(康熙三十四年《重修三圣楼记》)
13 1352年4月26日(元顺帝至正十二年闰三月丁丑)甘肃会宁东南(35.6°N,105.3°E)M7"闰三月丁丑,陕西地震,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尤甚,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有不见其踪者。"(《元史》卷51《五行志》》)
14 1411年10月8日(明永乐九年九月十二日,藏历第七绕回()阴铁兔年九月十一日)西藏当雄西南一带(30.1°N,90.5°E)M8(震中烈度Ⅹ-Ⅺ)"约半夜时分发生强烈地震,黎明时发生比前更大的地震。许多房屋倒塌,经堂东门墙壁倒塌五至六度长,门窗亦倒,旧依怙殿门前经书倒下约五十捆,金顶下塌一大块墙壁;正中的供奉品亦倒下来。此时佛仍在背诵经文,并令念经之僧众迁居室外。十五日又发生大地震,托其恩泽,幸无大损失。其他地区灾害严重,出现山岩塌落、湖崩等现象;有的村庄被埋入地下,平地出现大裂缝,众多人畜死亡,损失惊人。"(《达隆白教传》页117)
15 1500年1月13日(明弘治十二年十二月己丑)云南宜良(24.9°N,103.1°E)M≥7(震中烈度≥Ⅸ)"冬地震,有声如雷,从西南方起,自子时至亥时连震二十余次。衙门、城铺、寺庙、民房摇倒几尽,打死压伤男女无数。嗣后或一日一震,旬日一震、半月一震、一月一震,经四年方止。"(康熙《宜良县志》卷2)"弘治十二年冬,宜良县地震,自西南来如雷,民居尽圮。压死以万计,旬月常震,越四年始宁。"(隆庆六年修万历四年刊本《云南通志》卷17)
16 1501年1月29日(明弘治十四年正月庚戌朔)陕西朝邑(34.8°N,110.1°E)M7(震中烈度Ⅸ)"陕西延安、庆阳二府、潼关等卫、同、华等州,咸阳、长安等县,是日至次日地皆震,有声如雷。而朝邑县尤甚,自是日至十七日频震不已,摇倒城垣楼橹;损坏官民庐舍共五千四百余间,压死男妇一百六十人,头畜死者甚众;……"(《弘治实录》卷170)"……据本府朝邑县申,……将本县城楼、垛口,并各衙门仓监等房,及既()县军民房屋,震摇倒塌,共五千四百八十五间,压死大小男女一百七十多口,压伤九十四名口,死头畜三百九十一头只。……汛流震开裂缝,长约一二丈、四五丈者,涌出溢流,良久方止;蔡家堡、严伯村等,四处涌出,几流成河。"(《马端肃公奏议》卷7)
17 1515年6月27日(明正德十年五月壬辰)云南永胜西北(36.7°N,100.7°E)M73/4(震中烈度Ⅹ)"云南地震,逾月不止,或日至二、三十震,黑气如雾,地裂水涌,坏城垣、官廨、民居,不可胜计。死者数千人,伤者倍之。"(《正德实录》卷125)
18 1536年3月29日(明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四川西昌北(28.1°N,102.2°E)M71/2(震中烈度Ⅹ)"二月二十八日丑时建昌卫地震,声吼如雷数阵。本都司并建前二卫大小衙门、官厅宅舍、监房仓库、内外军民房舍、墙垣、门壁、城楼、垛口、城门俱各倒塌顷(倾)塞,压毙……内外屯镇乡村、军民客商人等,死伤不计其数。自二十八日以后至二十九日,时常震动有声,间有地裂涌水,陷下三、四、五尺者。卫城内外,似若浮块,山崩石裂,军民惊惶。又据宁番卫申称,同日地震,房屋墙垣倒塌无存,压死……。"(嘉靖二十年抄本《四川总志》卷16)
19 1548年9月22日(明嘉靖二十七年八月癸丑)渤海(38.0°N,121.0°E)M7"癸丑,京师及辽东广宁卫,山东登州府同日地震。"(《嘉靖实录》卷339) 1556年2月2日(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陕西华县(34.5°N,109.7°E)M81/4(震中烈度Ⅺ)"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县、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河渭大泛,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死八十三万有奇。"(《明史·五行志》)"十二月二十二日晡时,……而地在在皆陷裂,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堕于水穴而复出者,有堕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原阜旋移,地高下尽〖改〗故迹。后计压伤者数万人。"(隆庆六年修光绪重刊本《华州志》卷10)
20 1561年8月4日(明嘉靖四十年六月壬申)宁夏中卫东(37.5°N,106.2°E)M71/4(震中烈度Ⅸ-Ⅹ)"壬申,山西太原,大同等府,陕西榆林、宁夏、固原等处各地震有声,宁、固尤甚,城垣、墩台、房屋皆摇塌。地裂涌出黑黄沙水,压死军人无算,坏广武、红寺等城、兰州、庄浪天鼓鸣。"(《嘉靖实录》卷498)
21 1588年8月9日(明万历十六年闰六月十八日)云南建水曲溪(24.0°N,102.8°E)M≥7(震中烈度≥Ⅸ)"闰六月十八日,临安通海、曲江同日地震,有声如雷,山木摧裂,河水噎流,通海倾城垣,仆公署、民居,压者甚众,曲江尤甚。"(天启五年抄本《滇志》卷31)
22 1597年10月6日(明万历二十五年八月甲申)渤海 (38.5°N,120.0°E)M7"辽阳、开原、广宁等卫俱震,地裂涌水,三日乃止,宣府,蓟镇等处俱震,次日复震。蒲州池塘无风波,涌溢三四尺。"(《万历实录》卷313)
23 1600年9月29日(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壬辰)广东南澳(23.5°N,117.2°E)M7(震中烈度Ⅸ)"八月二十二日戍时地震,响声如雷。又二十三日戍时地震,澳城官舍民房倾倒,压死陈二、黄森、张德、妇女吴氏等六命。"(《续文献通考》卷221)
24 1604年12月29日(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乙酉)福建泉州海外(24.7°N,119.0°E)M71/2"夜,浙、直、福建地震。兴化尤甚,坏城舍,数夕而止。"(《国榷》卷七九)"十一月初九日夜,福宁地大震如雷,山谷响应;寿宁县地震。是年饥。是日,福州、兴化、建宁、松溪、寿宁同日地震。福州大震有声,夜不止,墙垣多颓。兴化地大震,自南而北,树木皆摇有声,城圮数处,屋倾无数,洋尾、柯地、利港水利田皆裂,中出黑沙,作硫磺臭,池水皆涸。初十夜,地又震。"(道光九年同治刊本《福建通志》卷271)
25 1605年7月13日(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海南琼山(23.5°N,117.2°E)M7(震中烈度Ⅸ)"五月二十八日亥时地大震,自东北起,声响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尽,城中压死者数千,地裂水沙涌出,南湖水深三尺,田地陷没者不可胜纪。调塘等都田沉成海,计若干顷。二十九日午时复大震,以后不时震响不止。"(清康熙抄本《琼山县志》卷12)
26 1609年7月12日(明万历三十七年六月辛酉)甘肃酒泉红崖堡(39.2°N,99.0°E)M71/4(震中烈度Ⅹ)"辛酉,甘肃地震,红崖、清水等堡军民压死者八百四十余人,边墩摇损凡八百七十里。东关地裂,南山一带崩,讨来等河绝流数日。"(《万历实录》卷459)
27 1622年10月25日(明天启二年九月甲寅)宁夏固原北(36.5°N,106.3°E)M7(震中烈度Ⅸ-Ⅹ)"陕西固原州星陨如雨。平凉、隆德等县,镇戎、平虏等所,马刚、双峰等堡地震如翻(),城垣震塌七千九百余丈,房屋震塌一万一千八百余间,牲畜塌死一万六千余只,男妇塌死一万二千余名口。"(《天启实录》卷26)
28 1626年6月28日(明天启六年六月丙子)山西灵丘(39.4°N,114.2°E)M7(震中烈度Ⅸ)"六月丙子,大同地震数十,死伤惨甚。灵丘昼夜数震,月余方止,城郭庐舍并摧,压死人民无算。"(清乾隆《大同府志》卷25)
29 1652年7月13日(清顺治九年六月初八)云南弥渡南(25.5°N,100.6°E)M7(震中烈度Ⅸ+)"蒙化地大震,地中若万马奔驰,尘雾障天。夜复大雨,雷电交作,民舍尽塌,压死三千余人。地裂涌出黑水,鳅鳝结聚,不知何来。震时河水俱乾,年余乃止。"(清康熙《云南通志》卷28)
30 1654年7月21日(清顺治十一年六月丙寅)甘肃天水南(34.3°N,105.5°E)M8(震中烈度Ⅺ)"丙寅,陕西西安、延安、平凉、庆阳、巩昌、汉中府属地震,倾倒城垣、楼垛、堤坝、庐舍,压死兵民三万一千余人及牛马牲畜无算。"(《清世祖实录》卷84) 1642-1654年(明崇祯十年至永乐八年,藏历第十一绕回阴水马年至阳水马年)西藏洛隆西北(30.8°N,95.6°E)M≥7(震中烈度≥Ⅸ)
31 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甲申)山东郯城(34.8°N,118.5°E)M81/2(震中烈度≥Ⅺ)"六月十七日戍时地震。督抚入告者,北直、山东、浙江、江苏、河南五省而已。闻之入都者,山西、陕西、江西、福建、湖广诸省同时并震。大都天下皆然,远者或未及知,史册所未有。"(宣统二年《客舍偶闻》页四)"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时地震……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册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其时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沟浍皆盈,移时即消化为乌有。……合邑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其时死尸遍于四野,不能殓葬者甚多,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远,难以俱载。"(康熙《郯城县志》卷9)
32 1679年9月2日(清康熙十八年七月庚申)河北三河平谷(40.0°N,117.0°E)M8(震中烈度Ⅺ)"七月二十八日已时初刻,京师地震……是夜连震3次,平地坼开数丈,得胜门下裂一大沟,水如泉涌。官民震伤不可胜计,至有全家覆没者。二十九日午刻又大震,八月初一日子时复震如前,自后时时簸荡,十三日震二次。……二十五日晚又大震二次。……积尸如山,莫可辨认。通州城房坍塌更甚。空中有火光,四面焚烧,哭声震天。有李总兵者携眷八十七口进都,宿馆驿,俱陷没,止存三口。涿州、良乡等处街道震裂,黑水涌出,高三四尺。山海关,三河地方平沉为河。环绕帝都连震一月,举朝震惊。"(清《三冈识略》卷8)
33 1683年11月22日(清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壬寅)山西原平附近(38.7°N,112.7°E)M7(震中烈度Ⅸ)"十月初五日,山西巡抚穆尔赛疏报,太原府属地震,凡十五州县,而岱(代)州,崞县,繁峙为甚。崞县城陷地中。毁庐舍凡六万余间,与丁末山东,已末京师之灾相似。"(清乾隆《池北偶谈·谈异》卷22)
34 1695年5月18日(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丁酉)山西临汾(36.0°N,110.5°E)M73/4(震中烈度Ⅹ)"检查平阳府地震原卷,当时被灾共二十八州县,内被灾较重十四州县,统计压毙人民五万二千六百余名。"(钦差刑部侍郎那彦宝奏摺,嘉庆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35 1709年10月14日(清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十二日)宁夏中卫(37.4°N,105.3°E)M71/2(震中烈度Ⅸ-Ⅹ)"九月十二日辰时固原,宁夏等处地震伤人,中卫尤甚。河南各堡平地水溢鱼游,推出大石有合抱者,井水激射高出数尺,压死男妇二千余口。是日震动无常,人率露栖,年余始定。"(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
36 1718年6月19日(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甘肃通渭南(35.0°N,105.3°E)M71/2(震中烈度Ⅹ)"夏五月廿一日地大震,山崩。城北笔架山(县北里许)一峰崩覆没。城内东北隅平地裂陷,黄沙、黑水涌出,南乡尤甚,土山多崩。城乡压杀老幼男女共四万有奇。"(乾隆《通渭县志》卷1)
37 1725年8月1日(清雍正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四川康定(30.0°N,101.9°E)M7(震中烈度Ⅸ)"六月二十三日申时,打箭炉地忽然大震,将喇嘛官员住居衙门、买卖人等并蛮人住居房屋、楼房俱行摇塌,一间无存。被房楼压死买卖民人并蛮人,十分压死七八分。再,宣慰司桑结、驿丞俞殿宣、料理钱粮事务效力之南部县典史徐中()宵,俱被所塌房楼压死。"(署川陕总督岳锺琪奏摺雍正三年七月十三日)
38 1733年8月2日(清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云南东川紫牛坡(26.3°N,103.1°E)M73/4(震中烈度Ⅹ)"小江一区,居治之西隅,南通碧谷坝,西南通汤丹厂,尤称甚焉。山谷纷扬,土石翻飞,崖岸◆堕,陵阜分错,而沿山道途,多阻绝不通。最可悯者,禾苗沃若,畦塍纵横破裂,渐就枯槁耳。……阿旺小营土阜居人数家,地震推其房址于前一里许,房舍瓜蔬果木竹篱,无纤毫参差。宛如未动。……木树郎两岸山颓断流,沙石汇阻三日,水溢溃决田亩,冲蚀禾稼,而沟洫寸裂,无复旧形。……而碧谷、阿旺、小江皆倚山为居,山崩石裂,故致毙者四十余人,视他处独惨。……自紫牛坡地裂,有罅由南而北,宽者四五尺,田苗陷于内,狭者尺许,测之以长竿,竟莫知深浅,相延几二百里,至寻甸之柳树河止,田中裂纹,直横不一,断续不绝,…汤丹厂…入山采矿之曹()硐,深入数里。一有动摇,碛叠沙挤难保其不死亡也。厂数百硐,硐千百砂丁,一硐有七十三尖。尖者各商取矿之路经由,每尖至少不下十四、五人,即一硐中,而幸出者盖少矣。"(清雍正《东川府志》卷2)
39 1739年1月3日(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宁夏平罗银川间(38.8°N,106.5°E)M8(震中烈度Ⅹ+) "宁夏府城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戍时陡然地震,竟如簸箕上下两簸。瞬息之间,阖城庙宇,衙署、兵民房屋倒塌无存。男妇人口奔跑不及,被压大半。……城垣四面塌摞,仅存基址。其满城房屋,亦同时一齐俱倒,官兵被压死者一千数百名。且平地裂成大缝,长数十丈不等,宽或数寸或一二尺不等。地中黑水带沙上涌,亦有陷入而死者。城垣亦俱塌摞,且城根低陷尺许。……每昼夜震动三五次。其宁城北面一百六十余里至宝丰县,西南四十余里至平羌堡,南面、东面俱二、三十里之村庄,其被震程度与宁城相类。此外受伤稍轻。查平罗、新渠、宝丰三县,洪广一营,平羌一堡,阖城房屋亦倒塌无存。而平罗、新渠、宝丰等处,平地裂缝,涌出黑水更甚,或深三五尺,七八尺不等。民人被压而死者已多,尤被溺、被冻而死者,亦复不少,城垣亦大半倒塌。"(川陕总督查郎阿奏摺乾隆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40 1786年6月1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戊申)四川康定南(29.9°N,102.0°E)M71/4(震中烈度≥Ⅹ) "川省地震,人家房屋墙垣倒塌者不一其处。……山崩和,壅塞泸河,断流十日。至五月十六日,泸水忽决,高数十丈,一涌而下,沿河居民悉漂以去。嘉定府城西南临水,冲塌数百丈,……沿河沟港,水皆倒射数十里,至湖北宜昌势始渐平,舟船遇之,无不立覆。……其时地震,川南尤甚,打箭炉及建昌等处数月不止,官舍民庐俱倒塌,被火延烧无一存者,至八月之后,始获宁居。"(清·张邦伸《锦里新编》卷14)
历史上的陕西有过几次地震?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陕西岐山(34.5°N,107.8°E)M≥7(震中烈度≥Ⅸ)“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国语》卷1《周语》)
北边郡国地震 发生于西汉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公元前7年11月11日)。据史书记载,这次地震波及"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汉书�6�1五行志》)。京师即今陕西省西安市。汉时北边郡国应包括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在内。史书对这次地震有"水出地动"的记载,这可能是中国关于震前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最早记载。 甘肃金城、陇西地震 发生于东汉永和三年二月乙亥(公元138年2月28日)。据初步考证,这次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测震仪器(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记到的破坏性地震。当时候风地动仪放在洛阳,距震中约700公里。东汉时的金城郡包括今兰州市在内。震级估计为埿级。地震时,"二郡山岸崩,地陷"(《后汉书�6�1顺帝纪》), "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后汉书�6�1五行志》)。 1501年1月29日(明弘治十四年正月庚戌朔)陕西朝邑(34.8°N,110.1°E)M7(震中烈度Ⅸ)“陕西延安、庆阳二府、潼关等卫、同、华等州,咸阳、长安等县,是日至次日地皆震,有声如雷。而朝邑县尤甚,自是日至十七日频震不已,摇倒城垣楼橹;损坏官民庐舍共五千四百余间,压死男妇一百六十人,头畜死者甚众;……”(《弘治实录》卷170)“……据本府朝邑县申,……将本县城楼、垛口,并各衙门仓监等房,及既()县军民房屋,震摇倒塌,共五千四百八十五间,压死大小男女一百七十多口,压伤九十四名口,死头畜三百九十一头只。……汛流震开裂缝,长约一二丈、四五丈者,涌出溢流,良久方止;蔡家堡、严伯村等,四处涌出,几流成河。”(《马端肃公奏议》卷7) 1556年1月23日夜,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巨大地震。是中国人口稠密地区影响广泛和损失惨重的著名历史地震之一,估计震级为8级。据史书记载,以陕西渭南、华县、华阴和山西永济四县的震灾最重 ,故称为华县地震。101个县遭受了地震的破坏,分布于陕、甘、宁、晋、豫5省约28万平方公里。地震有感范围为5省227个县。震中区为西安市以东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朝邑至山西省永济县等,约2700平方公里。 陕西、山西、河南三省97州遭受破坏。余震月动三五次者半年,未止息者三载,五年渐轻方止。 1970年以来陕西省发生四级以上地震的目录 编号发震时间震中位置震级深度(km)年.月.日时-分-秒经度纬度地名MLMS11974.5.3116-23-23.0106°57′34°55′陇县4.23.72221976.1.1720-01-44.2107°14′34°28′宝鸡凤翔间4.03.4731978.2.1108-11-21.2108°08′32°48′石泉4.74.2 41980.6.2411-03-36.6106°57′34°58′陇县4.84.32351980.6.2411-09-49.5107°03′35°02′陇县4.33.81061982.3.1118-42-55.1110°21′33°15′山阳4.94.52571986.5.918-43-33.2110°22′36°15′宜川阁楼4.03.41681988.1.613-47-21.2108°12′34°12′周至4.33.82091998.1.509-36-46.0108°57′34°25′泾阳5.24.814102003.4.24 06-37-30.48108°20.04′33°12.1′石泉4.7 10
2008年5月27日16时37分(北京时间)陕西宁强(震中位置位于北纬32.8度,东经105.6度) 发生5.7级地震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地震
■陕西岐山地震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陕西岐山地震。据《国语·周语》载,地震时,“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三川,即今陕西省的泾河、渭河、洛河。此次地震是中国史书记载比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估计震级可达7级以上。
■山东诸城昌乐地震
公元前70年6月1日(汉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山东诸城昌乐地震。《汉书·五行志》记载:“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地震,河南以东四十九郡,北海琅琊坏祖宗庙城郭,杀六千余人。”
■北边郡国地震
公元前7年11月11日(西汉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北边郡国地震。据《汉书·五行志》记载,这次地震波及“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京师即今陕西省西安市。汉时北边郡国应包括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史书对这次地震有“水出地动”的描述,被认为是中国关于震前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最早记载。
■甘肃金城、陇西地震
公元138年2月28日(东汉永和三年二月乙亥)甘肃金城、陇西地震。据初步考证,当时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测到了这次地震,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测震仪器记到的破坏性地震。当时候风地动仪放在洛阳,距震中约700公里。东汉时的金城郡包括今兰州市。震级估计为7级。《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又《后汉书·顺帝纪》:“二郡山岸崩,地陷。”
■甘肃甘谷西地震
公元143年10月后(东汉顺帝汉安二年九月后)甘肃甘谷西地震。《后汉书·五行志》:"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
■甘肃高台地震
公元180年(东汉灵帝光和三年)秋甘肃高台西。《后汉书·五行志》:“三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地,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山西原平代县地震
公元512 年5月23日(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四月庚辰)山西原平代县地震。《魏书》卷112《灵征志》:“延昌元年四月庚辰,京师及并、朔、相、冀、定、瀛六州地震。恒州之繁峙、桑乾、灵丘,肆州之秀容、雁门地震陷裂,山崩泉涌,杀五千三百一十人,伤者二千七百二十二人,牛马杂畜死伤者三千余。”
■甘肃天水地震
公元734年3月23日(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壬寅)甘肃天水地震。《旧唐书》卷8《玄宗纪》:“二月壬寅,秦州地震,廨宇及居人庐舍崩坏殆尽,压死官吏以下四十(千)余人,殷殷有声,仍连震不止。”《山右石刻丛编》卷七《大唐故宣威将军守右武卫中郎将陇西董君墓志铭》:“时天水地震,陵迁于谷,城夏于隍。公谋去故绛,制造新邑。”
■四川西昌地震
公元814年4月6 日(唐宪宗元和九年三月丙辰)四川西昌地震。《旧唐书》卷37《五行志》:“三月丙辰,西()州地震,昼夜八十震方止,压死者百余人。”《新唐书》卷35《五行志》:“三月丙辰,西州地震,昼夜八十,压死百余人,地陷者三十里。”
■内蒙古包头地震
公元849 年10月24日(唐宣宗大中三年十月辛已)内蒙古包头西北地震。《旧唐书》卷37《五行志》:“十月辛已,京师地震,河西、天德、灵、夏尤甚,戌卒坏压死者数千人。”《新唐书》卷 35《五行志》:“十月辛已,上都及振武、河西、天德、灵武、盐、夏等州皆震,坏庐舍,压死数十(千)人。”
■山西定襄、忻州地震
1038年1月15日(宋仁宗景佑四年十二月二日)山西定襄、忻州地震。《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0:“先是京师地震,直使馆叶清臣上疏曰:'……乃十二月二日丙夜,京师地震,移刻止。定襄同日震,至五日不止,坏庐寺、杀人畜,凡十之六。大河以东,弥千五百里而及都下,诚大异也。'”
■甘肃兰州地震
1125年9月6日(宋宣和七年七月己亥)甘肃兰州地震。《宋书》卷67《五行志》:“七月己亥,熙河路地震,有裂数十丈者,兰州尤甚。陷数百家,仓库俱没。河东诸郡或震裂。”
■四川雷波马湖地震
1216年3月24日(南宋宁宗嘉定九年二月辛亥)四川雷波马湖地震。《宋书》卷67《五行志》:“二月辛亥,东西川地大震四日。”《宋书》卷39《宁宗志》:“甲子,又震。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
■山西洪洞、赵城地震
1303 年9月25日(元成宗大德七年八月辛卯)山西赵城、洪洞地震。许多文献均有记录,是中国历史上详细记述最早的一次大地震。《元史》卷50《五行志》记载:“八月辛卯夕,地震,太原、平阳尤甚,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平阳赵城县范宣义郇堡徙十余里。太原徐沟、祁县及汾州平遥、介休、西河、孝义等县地震成渠,泉涌黑沙。汾州北城陷,长一里,东城陷七十余步。 ”
■甘肃会宁地震
1352年4月26日(元顺帝至正十二年闰三月丁丑)甘肃会宁东南地震。《元史》卷51《五行志》:“闰三月丁丑,陕西地震,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尤甚,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有不见其踪者。”
■西藏当雄地震
1411 年10月8日(明永乐九年九月十二日,藏历第七绕回阴铁兔年九月十一日)西藏当雄西南一带地震。《达隆白教传》页117:“约半夜时分发生强烈地震,黎明时发生比前更大的地震。许多房屋倒塌,经堂东门墙壁倒塌五至六度长,门窗亦倒,旧依怙殿门前经书倒下约五十捆,金顶下塌一大块墙壁;正中的供奉品亦倒下来。此时佛仍在背诵经文,并令念经之僧众迁居室外。十五日又发生大地震,托其恩泽,幸无大损失。其他地区灾害严重,出现山岩塌落、湖崩等现象;有的村庄被埋入地下,平地出现大裂缝,众多人畜死亡,损失惊人。”
■云南宜良地震
1500 年1月13日(明弘治十二年十二月己丑)云南宜良地震。康熙《宜良县志》卷 2:“冬地震,有声如雷,从西南方起,自子时至亥时连震二十余次。衙门、城铺、寺庙、民房摇倒几尽,打死压伤男女无数。嗣后或一日一震,旬日一震、半月一震、一月一震,经四年方止。”隆庆六年修万历四年刊本《云南通志》卷17:“弘治十二年冬,宜良县地震,自西南来如雷,民居尽圮。压死以万计,旬月常震,越四年始宁。”
■陕西朝邑地震
1501 年1月29日(明弘治十四年正月庚戌朔)陕西朝邑地震。《弘治实录》卷170:“陕西延安、庆阳二府、潼关等卫、同、华等州,咸阳、长安等县,是日至次日地皆震,有声如雷。而朝邑县尤甚,自是日至十七日频震不已,摇倒城垣楼橹;损坏官民庐舍共五千四百余间,压死男妇一百六十人,头畜死者甚众;……”《马端肃公奏议》卷7:“……据本府朝邑县申,……将本县城楼、垛口,并各衙门仓监等房,及既()县军民房屋,震摇倒塌,共五千四百八十五间,压死大小男女一百七十多口,压伤九十四名口,死头畜三百九十一头只。……汛流震开裂缝,长约一二丈、四五丈者,涌出溢流,良久方止;蔡家堡、严伯村等,四处涌出,几流成河。”
■云南永胜地震
1515年6月27日(明正德十年五月壬辰)云南永胜地震。《正德实录》卷125:“云南地震,逾月不止,或日至二、三十震,黑气如雾,地裂水涌,坏城垣、官廨、民居,不可胜计。死者数千人,伤者倍之。”
■四川西昌地震
1536 年3月29日(明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四川西昌北地震。嘉靖二十年抄本《四川总志》卷16:“二月二十八日丑时建昌卫地震,声吼如雷数阵。本都司并建前二卫大小衙门、官厅宅舍、监房仓库、内外军民房舍、墙垣、门壁、城楼、垛口、城门俱各倒塌顷(倾)塞,压毙……内外屯镇乡村、军民客商人等,死伤不计其数。自二十八日以后至二十九日,时常震动有声,间有地裂涌水,陷下三、四、五尺者。卫城内外,似若浮块,山崩石裂,军民惊惶。又据宁番卫申称,同日地震,房屋墙垣倒塌无存,压死……”
■嘉靖山陕大地震
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夜,陕西渭南一带和山西蒲州等地发生强烈地震,死亡83万多人,是中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同时发生地震。渭南、蒲州等地地震时:“声如雷,鸡犬鸣吠。”受地震影响,黄河、渭水因河道壅塞,河水上涨泛滥,华山、终南山“山鸣”。地震后,渭南城门陷入地中,华州城墙全部倒塌,潼关、蒲坂两地城墙全部塌陷,民居、官舍一片废墟。此次地震有姓名记载的罹难者83万之众,潼关、蒲坂的死亡人数约为当地人数的十分之七,同州、华州为十分之六,渭南为十分之五,临潼为十分之四,陕西省城为十分之三。
■福建泉州地震
1604年12月29日(明万历三十二年十月九日),泉州以东海域发生8级地震。据史料记载,29日夜发生大震,山石海水皆动;泉州城内外楼房店铺全都倾倒;开元寺东塔顶盖南部的椽石有两条毁坏,东南角有8条毁坏;洛阳桥被破坏;多处出现地裂缝;在清源山,裂开的地缝中还涌出砂、水,气若硫磺。泉州沿海覆舟甚多。蒲田城墙崩塌数处,城中高大建筑多倾塌,乡间房屋倾倒无数。田地皆裂,并冒黑砂还带硫磺臭味,池水亦因地裂而干涸。漳浦南门外的田陷一穴,宽五丈余,深约二丈,水涌出,中有黑砂泥。南安民居坠坏甚多。同安庐舍多有倾颓者。安溪山川崩裂。福建、江西、浙江3省22个县记载了不同程度的震害。
■广东琼山地震
1605年7月13日(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时)夜,广东琼山地震。据史志记载,“亥时地大震,自东北起,声响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尽,城中压死者数千”。《万历实录》卷413:“九月辛丑礼部言:比年灾异,地震独多……今年则湖广、武昌地震,而广东琼雷等郡、广西桂平等郡;至有陷城沉地、水涌山裂、屋宇尽倾,官民半压死者,其为变异亦匪细矣。估计震级为7.5级或更强,为海南岛历史上最大地震。
■山东莒县、郯城地震
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山东莒县、郯城地震。震级估计为8.5级,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据《康熙郯城县志》记载,“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从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堞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地震惊动朝野,康熙命户部速行详议,分别蠲赈。发免山东沂州等40州、县、卫年租多寡不等,银二十二万七千三百有奇,并遣官赈济。地震波及鲁、苏、皖、浙、闽、赣、鄂、豫、冀、晋、陕、辽诸省及朝鲜。
■三河、平谷地震
1679年9月2日(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中午,河北三河、平谷发生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是北京附近地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根据民国二十三年《平谷县志》记载,地震发生时“怱地底如鸣巨炮,又似数千马飘沓而至。始而庐舍摇荡,如舟在风浪中,继则全然倾圯,压毙者无算,其生者亦感破颅折体。顷又闻地且沉,争登高以避。盖地裂丈余,黑水兼沙从底涌泛,有骑驴行道中,遂裂而坠。杳无形影。虽东山多崩陷,海子庄东南有山长里许,名锯齿崖,参差峙立,形如锯齿,盖地震摇散而未崩陷者,其它断如刀切,而存其半者皆崩而陷入地中者也。又大辛寨庄南有砖井歪斜,人呼为搬倒井,亦地震移动之所致。是时,城乡房屋塔庙荡然一空,遥望茫茫,了无障隔,黑水横流,田禾皆毁,人多无食,阖境人民逃亡逾半。……凡数千里,平谷、三河极惨。”
■山西临汾地震
1695年5月18日(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戌时,山西平阳(治临汾)地震。据史料载,临、襄、洪、浮四邑较重,临汾尤甚,浮山三邑,城廓房舍存无二三,居民死伤十有七八,有阖门尽毙不留一人者。临汾府城并东关城垣、楼堞、衙署、神佛、宙宇、民舍、仓库尽行倒塌,烈火烧天,黑水涌地。大云禅寺金顶宝塔毁(历1200余年),尧庙(城南8里)倾塌,通利渠(城西北30里)倾,平水神祠(县西25里)震塌。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二月二十一日《重修铁佛寺碑记》载:“偶于大清康熙乙亥岁夏四月六日戌刻......遭震变之突,寺庙倾塌民舍无存,压伤男女不可胜记。地声如雷,经年不息。”
■云南东川地震
1733年8月2日(清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云南东川发生地震。震级估计为7.5级,《雍正东川府志》:“自紫牛坡地裂,有罅由南而北,宽者四五尺,田苗陷于内,狭者尺许,测之以长竿,竟莫知浅深,相延几二百里,至寻甸之柳树河止……”地震后人们注意到城墙垛“南北则十损其九,东西十存其六,抑又奇也。”这是中国地震史料对地震力方向性的最早描述。
■宁夏平罗、银川地震
1739年1月3日(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宁夏平罗、银川发生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乾隆宁夏府志》记载:“酉时地震,从西北至东南,平罗及郡城尤甚,东南村堡渐减。地如奋跃,土皆坟起。平罗北新渠、宝丰二县,地多坼裂,宽数尺或盈丈……三县城垣堤坝屋舍尽倒,压死官民男妇五万余人”。又据故宫档案载:靠近黄河的一些城镇,震后地裂“涌出大水,并河水泛涨进城,一片汪洋,深四、五尺不等,民人冻死、淹死甚多。”这是中国内陆因地震引起河水泛滥成灾的一次震例。
■云南嵩明地震
1833年9月6日(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云南嵩明发生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是迄今所知云南省最大的一次地震。清人魏祝亭《天涯闻见录》:震前“先期黄沙四塞,昏晓不能辨,凡三昼夜,……震之时声自北来,状若数十巨炮轰……最烈则嵩明之杨林驿,市廛旅馆,尽反而覆诸土中,瞬成平地……”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五行志》:“二月辛亥,东西川地大震四日。”《宋书》卷39《宁宗志》:“甲子,又震。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山西洪洞、赵城地震1303 年9月25日(元成宗大德七年八月辛卯)山西赵城、洪洞地震。许多文献均有记录,是中国历史上详细记述最早的一次大地震。《元史》卷50《五
.0°N,104.0°E)M7(震中烈度Ⅸ)"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后汉书·五行志》) 4 180年秋(东汉灵帝光和三年秋)甘肃高台西(39.4°N,99.5°E)M71
1970年以来陕西省发生四级以上地震的目录 编号发震时间震中位置震级深度(km)年.月.日时-分-秒经度纬度地名MLMS11974.5.3116-23-23.0106°57′34°55′陇县4.23.722219
三年七月十三日) 38 1733年8月2日(清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云南东川紫牛坡(26.3°N,103.1°E)M73/4(震中烈度Ⅹ)"小江一区,居治之西隅,南通碧谷坝,西南通汤丹厂,尤称甚焉。山谷纷扬,土石翻飞,崖岸◆堕,陵阜分错,而沿山道途,多阻绝不通。最可悯者,
。《旧唐书》卷37《五行志》:“三月丙辰,西()州地震,昼夜八十震方止,压死者百余人。”《新唐书》卷35《五行志》:“三月丙辰,西州地震,昼夜八十,压死百余人,地陷者三十里。”■内蒙古包头地震公元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