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地震分组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11) 黑客业务 70 1

目录介绍:

建筑抗震设计分组为第一组更有利于抗震,还是第三组更有利于抗震,更适合做建筑场地?

第一组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第一组更有利,其地震力不会大于(可能会等于)第三组的地震力分组和场地类别决定特征周期,特征周期与计算地震影响系数有关,地震影响系数与地震力有关,在某个地区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内的地震分组是一样的,所以第三组也要做建筑场地对建筑物场地影响更大的是液化和边坡稳定等小范围的地址条件,这个影响更大。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穿.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设计地震分组实际上是用来表征地震震级及震中距影响的一个参量,实际上就是用来代替原来老规范“设计近震和远震”,它是一个与场地特征周期与峰值加速度有关的参量。一般而言,可能可以这样理解,第一、第二分组大概相当老规范的设计地震。

设计地震分组实际上是用来表征地震震级及震中距影响的一个参量,实际上就是用来代替原来老规范“设计近震和远震”,它是一个与场地特征周期与峰值加速度有关的参量。一般而言,可能可以这样理解,第一、第二分组大概相当老规范的“设计近震”,它仅与特征周期有关,且周期越长,分组越大;而第三分组大概相当于老规范的“设计远震”,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它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而在特征周期区划图中,它不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还与特征周期有关。

如果是计算8度或者9度旱遇地震时,再增加0.05s,建筑抗震设计分组为第一组更有利于抗震,还是第三组更有利于抗震,更适合做建筑场地,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第一组更有利,其地震力不会大于(可能会等于)第三组丁地震力,所以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内的地震分组是一样的,所以第三组也要做建筑场地,对建筑物场地影响更大的是液化和边坡稳定等小范围的地址条件,这个影响更大。

建筑场地III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的特征周期是多少?

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3页中的第5.1.4条下的表5.1.4-2的规定,

III类场地第一组的特征周期应取0.45s,但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设计地震分组是怎么确定的?

设计地震分组是新规范新提出的概念,用以代替旧规范设计近震、设计远震的概念。

设计地震分组,这主要是为了反映潜在震源远近的影响。一般而言,版潜在震源远,地震时权传来的地震波长周期分量比较显著。为了反映这一影响,对各城镇在规定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值的同时,还给出了设计地震分组。

简介

一般而言,可能可以这样理解,第一、第二分组大概相当老规范的“设计近震”,它仅与特征周期有关,且周期越长,分组越大;而第三分组大概相当于老规范的“设计远震”,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它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而在特征周期区划图中,它不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还与特征周期有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设计地震分组

设计地震分组的简介

一般而言,可能可以这样理解,第一、第二分组大概相当老规范的“设计近震”,它仅与特征周期有关,且周期越长,分组越大;而第三分组大概相当于老规范的“设计远震”,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A1图)中,它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而在特征周期区划图(B1图)中,它不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还与特征周期有关。具体的对应关系如下:

1 区划图B1中0.35s和0.40s的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一组;

2 区划图B1中0.45s的区域,多数作为设计地震第二组;其中,借用89规范按烈度衰减等震线确定“设计远震”的规定,取加速度衰减影响的下列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三组:1)区划图A1中峰值加速度0.2g减至0.05g的影响区域和0.3g减至0.1g的影响区域;

2)区划图B1中0.45s且区划图A1中≥0.4g的峰值加速度减至0.2g及以下的影响区域。

根据《抗规》第3.2.3条:

对Ⅱ类场地,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设计特征周期,应分别按0.35s、0.40s和0.45s采用。

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适用范围:①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③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建筑结构设计为什么要抗震分组

主要考虑近远震的区别,近震为一组,中震为二组,远震为三组。

远近震反映了场地周期的不同,对建筑影响不同,所以分组。

规定如下: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低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设计地震分组 一 二 三 是什么意思

一般而言,可能可以这样理解,第一、第二分组大概相当老规范的“设计近震”,它仅与特征周期有关,且周期越长,分组越大;而第三分组大概相当于老规范的“设计远震”,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A1图)中,它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而在特征周期区划图(B1图)中,它不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还与特征周期有关。具体的对应关系如下:

1 区划图B1中0.35s和0.40s的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一组;

2 区划图B1中0.45s的区域,多数作为设计地震第二组;其中,借用89规范按烈度衰减等震线确定“设计远震”的规定,取加速度衰减影响的下列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三组:

设计地震分组平面图

1)区划图A1中峰值加速度0.2g减至0.05g的影响区域和0.3g减至0.1g的影响区域;

2)区划图B1中0.45s且区划图A1中≥0.4g的峰值加速度减至0.2g及以下的影响区域。

根据《抗规》第3.2.3条:

对Ⅱ类场地,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设计特征周期,应分别按0.35s、0.40s和0.45s采用。

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适用范围:①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③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两图一表

“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中的“两图一表”,其中两图是“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两张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即相当于GB 50011-2001 规范所定的设防烈度(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对应烈度)的概率水准。

“两图”的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两图”定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之相应的水平加速度;定义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地震动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一表”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它采用四类场地划分。

“两表”提供了特征周期分区:1区(近震区),2区(中远震区),3(远震区),设计地震分组是将特征周期的各区调整为设计地震的第一,二,三组,并按场地内给出设计特征周期值。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11 13:50:24 回复

    特征周期有关。具体的对应关系如下:1 区划图B1中0.35s和0.40s的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一组;2 区划图B1中0.45s的区域,多数作为设计地震第二组;其中,借用89规范按烈度衰减等震线确定“设计远震”的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