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学点教育常识-父母课堂百科知识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01) 黑客团队 138 3

目录介绍:

家长课堂有哪些内容

1、开场我的故事

2、生孩子是为了什么?引发家长思考

3、孩子怎样才能拥有抗挫折的能力?你敢让孩子体验吗?

4、孩子行与不行谁说了算?人生的地基在哪里?

5、究竟是我们教育了孩子,孩子孩子教育了我们!一个人的成长不是我们教会孩子什么?而是她自己能学会什么?

6、青春期是孩子的叛逆吗?

7、学习为了谁?爱学习的基础在哪里?

8、我们怎么做朋友式的家长?怎么才叫有效的陪伴?

9、想让孩子有一个好人生,我们怎么先有好人生?

家庭教育课堂有哪些?

一、习惯培养,奠基人生

不少家长认为,家长的责任是养育孩子,学校的责任是教育孩子。那些认为教育是学校责任的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忽略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格优化、良好习惯的示范和教育。当孩子出现问题征兆时,他们漠然;当应该教育、引导孩子时,他们没有发出声音;当孩子出现扭曲性格、不良习惯时,他们还在期待着学校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奠定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则要起到如培植大树蓬勃生长的根系的作用,这种培植就是要在每天的生活中落实优良性格与优秀习惯的培养。孩子的起点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可以画出最美的图画,但也可能画成一幅乱糟糟的涂鸦。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在价值观和人格形成之前,他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是最长的。孩子每天呼吸着融入父母性格、习惯的空气,吮吸着父母性格、习惯的养分,模仿着父母的一言一行。在这种浸润、呼吸和吮吸中,父母的价值观、性格、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影响是遗传性、奠基性的。言传不如身教,父母只有言行一致,精心示范,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热爱劳动,才会热爱生活

现在,许多孩子已经不做家务了,既不会做饭,也不会洗衣。报纸上还说,大学生会把成包成包的脏衣服快递回家,让妈妈帮着洗;洗干净后,家长又给他寄回来。

在学校,中小学生也不愿意做清洁卫生工作。做值日生时,他们不认真,不积极;大扫除时,无论派什么活儿,他们都嫌脏嫌累,想尽办法躲懒;班干部竞选时,劳动委员的职务也是最少有人竞聘的。最可怕的是,已有一小部分孩子变得不爱劳动,他们对“劳动最光荣”的说法很难认同。他们认为,劳动是可以花钱买来的,现在家务由爸妈做,将来家务可以由钟点工做。而自己怎么可以做钟点工的活儿呢?

就个体而言,人的自理劳动是一项基本技能。劳动也是个体生存的手段。这些道理显而易见,家长也都懂,可他们说,“孩子现在还小,长大自然就会做事了”,或者“学习已经很紧张了,做家长的能帮他一点就帮一点吧”。这是一种错误且危险的思想。劳动是一种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劳动是一种美德,不劳动的人不懂自律,也不懂得珍惜。如果孩子不从小接受劳动教育,那么他将无法形成自理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尊重他人劳动的品质以及对人、对已的责任感。

三、素质教育,健康第一

许多学校、学生、家长都形成了“多读书一考高分—上名校”的教育理念。大量的学习任务压在孩子头上,挤压了孩子们走到操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他们只能整日坐在课桌前埋头苦读。更严重的是,对于这样的现象,学校和家长倒也不反感。在他们眼中,提高考分是王道,体育锻炼只是玩,会让孩子分心。也有家长知道运动的重要性,但他们认为与学习相比,运动的重要性基本可以忽略。而且他们相信,多给孩子吃点好的、吃点有营养的,就可以让孩子身体棒,体育锻炼没有必要。

运动真的不重要,可以被营养品替代吗?强身健体是运动的首要与基本功能。体育锻炼能促进骨骼生长,让正值发育期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尤其是能促进神经肌肉与心肺系统的发育。神经肌肉充分发育,能保证大脑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中获得充分的营养,显著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时也提高学习效率。除对身体有益外,体育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因为体育运动是锻炼意志力、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团队精神的绝佳方式。例如,参加一场90分钟的足球赛,会消耗极大的体力,必须咬牙拼命坚持;球也不能满场随意踢,必须遵守比赛规则;踢球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它讲究团队配合。

素质教育,健康第一。过硬的体质能让学生在长时间的紧张比赛中保持旺盛的精力、精准的判断力与卓越的创造力。”

四、懂得感恩,才有责任

唐山大地震中,一对母子被深深压在废墟下,母亲半个身子被混凝土板卡着动弹不得。七八个月大的婴儿在她的身下安然无恙。几天后,救助人员挖洞接近这对母子时,母亲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而那婴孩口中还含着母亲的食指。抱起孩子,发现母亲的食指只有半截。原来,母亲在危难中一直用乳汁延续着孩子的生命,乳汁被吸干后,她拼命咬断了自己的手指,用鲜血让孩子存活了下来。

每次看到这,孩子们都泪眼朦胧,低垂下头,半晌无语。但我们又看到这种事实 : 今天的独生子女,几乎都处于父母、祖辈的过度呵护下,缺乏在风霜雨雪中求生存、在同伴竞争中求生存的历练以及真实的成长体验。他们习惯了在家庭生活中呼风唤雨的“主尊”地位,唯我思维强烈。由于缺失兄弟姐妹间相互照顾、搀扶的体验,独生子女也不懂得谦让为何物。这样的孩子,他尚未长大。

五、遵守规则,才有美丽人生

我们在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增长及技能提高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德性的发展。而对孩子德性的培养应该做得更具体点、更有针对性,要把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诚实的品质、与人相处的礼仪、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恪守社会秩序的自觉等素养放在教育的首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不仅仅需要学校及教师,更需要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一起努力,从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着手,具体指导,让孩子先成“人”。

教育就是要从细节入手,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孩子的规则行为,将规则内化为素养,进而用优秀的素养为孩子迎来美丽人生。重新审视我国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时,我们应该进一步从小事抓起,引导孩子们养成习惯:面对孩子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面对孩子们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某些不良习惯,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教育的敏感和教育的胸怀?我们是不是应该带着一定的国际视野和未来视野,不断地审视我们自身、审视我们的家庭教育行为?

家长进课堂讲哪些知识

这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你在那方面比较有优势,就讲那一方面的。然后,可以给孩子讲讲宝贝为什么表现这么优秀,她是如何听话的等。

然后你就可以给你的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孩子更会听你的话了

怎样培养优秀的孩子家庭教育小常识集锦

关于对孩子的教育,家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不论是直接的还是潜移默化的。一个家长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每位做父母的最关心的事,也是最难的事;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才。

那么,如何让你的孩子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关键在于做父母的如何教育了。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养育孩子,既要“养”,更要“育”。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孩子做人,培养“人”比培养“才”更加重要。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所以,教育决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大智慧。

古人说的好:“子不教,父之过;女不教,母之过。”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涌现,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协作与合作,然而三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然在培养孩子的这一项艰巨的事业中,家庭教育则是基础因素,这是不可置疑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儿童所在的集体;四是儿童本人;五是书籍;六是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树立爱孩子的正确观念,“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孩子,就应该为他的将来做打算,一位小学教师这样说:“如果你爱孩子,就应送他‘出海经风浪’。”这句话虽简短,却发人深思。

其次,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这点尤为重要。父母是孩子教育的标杆,遗传因素除外,父母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有这样一个例子:父亲对爷爷奶奶不好,孩子从小就学起,等到父母老了,孩子长大了对父母也不好,父母问孩子为什么?孩子说,你对爷爷奶奶都不好,我跟你学的。

现在我们很多独生子女,因为溺爱的缘故,对待老人是不屑一顾。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在此问题上应该做到以身作则,从小言传身教,从小耳濡目染,把孩子成人的第一课上好。

以身作则,连小事也不要放松。例如公交车上爸爸妈妈给老人、残疾人让座,孩子就会模仿,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也会让座。

总之一句话: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虽然看起来很片面,但你细细品味后,会给家庭教育提供一点借鉴意义。为了孩子的发展,让我们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作,共筑孩子美好的未来。

谦逊有礼的家长,膝下的子女知书达理;热情大方的父母,教育下的孩子积极奔放;家长的不经意的脏话,很容易影响孩子。

正应了那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父母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集子,书如其名,其意愿就是让更多做父母的知道教育子女,第一任老师的重要性。该内容主要摘录于网络、空间,但愿此书能使做父母的看后,起到教育下一代的正确思想观念。使自己的子女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人才。所摘编难以精准,该书也不失为教育子女的重要之参考资料。阿弥陀佛!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1 22:01:38 回复

    半截。原来,母亲在危难中一直用乳汁延续着孩子的生命,乳汁被吸干后,她拼命咬断了自己的手指,用鲜血让孩子存活了下来。每次看到这,孩子们都泪眼朦胧,低垂下头,半晌无语。但我们又看到这种事实 : 今天的独

    1
  • 访客 2022-07-01 23:09:42 回复

    发展。而对孩子德性的培养应该做得更具体点、更有针对性,要把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诚实的品质、与人相处的礼仪、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恪守社会秩序的自觉等素养放在教育的首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不仅仅需要学校及教师,更需要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一起努力,从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着手,具体指导,让孩子先成“人”

    2
  • 访客 2022-07-01 19:33:23 回复

    ;女不教,母之过。”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涌现,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协作与合作,然而三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然在培养孩子的这一项艰巨的事业中,家庭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