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高中最常考的文学常识
高中文化常识(一)
1、官职制度
三省六部: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礼部:教育、外交、科举考试、礼仪风俗;
吏部:对各地、各部的官员进行委派、考核、调配;
兵部:军队的募集与训练、边境的守卫、对外战争;
刑部:最高司法机关;
户部:农业生产、税收、国家财政、仓储、拨款、供应;
工部:建筑、水利、道路、制造、织造、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2、官位职能: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御史:本为史官,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
单招语文必考知识点是什么?
考点分析:
1、字
①字音字型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容易读错字的读音,平时我们应注重积累,把读音读准。
②字形主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找错别字,我们主要采用排除法。
2、近义词、形近词等的辨析:考查重点在于根据语境正确辨析、运用词语。
3、对于成语及熟语的辨析,不能死记硬背其意思,而应该根据句意、结合语境具体思考。
4、排序题除了考查我们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也会涉及对考生逻辑组合能力的考查。常见的考查类型有:句子的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句式照应、连词等。
5、常见修辞:除了考查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的运用能力之外,也会涉及对借代、反复等修辞手法掌握情况的考查。
6、标点符号: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冒号、引号、书名号、省略号、顿号、破折号、括号和分号等标点符号。
7、文学常识则需要识记中国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家及其代表作和识记外国最知名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高考常考文学常识归纳有哪些?
归纳如下:
首先知识点是非常多的,一般常考的文学常识归纳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又称“六艺”)、《战国策》、《楚辞》、《史记》、“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唐初四杰”等等。
其次语文知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最好按时代去记,现代作家作品最好按作品性质分类记忆,外国作家作品最好按国籍识记。
简介: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每年6月7日-10日实施。
参加考试的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和计划,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目录介绍:1、高中最常考的文学常识2、单招语文必考知识点是什么?3、高考常考文学常识归纳有哪些?高中最常考的文学常识高中文化常识(一)1、官职制度三省六部: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
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
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单招语文必考知识点是
词、形近词等的辨析:考查重点在于根据语境正确辨析、运用词语。3、对于成语及熟语的辨析,不能死记硬背其意思,而应该根据句意、结合语境具体思考。4、排序题除了考查我们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也会涉及对考生逻辑组合能力的
户部:农业生产、税收、国家财政、仓储、拨款、供应;工部:建筑、水利、道路、制造、织造、“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