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报警器系统课程设计-地震课程设计报告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01) 黑客业务 238 1

目录介绍:

地震时可以自动报警的装置

1、地震是有些前兆的,但全世界现在还不能进行准确的地震预报

2、目前地震报警器这样的产品

3、其实,地震来的时候,跑是没有用的,你根本不可能有时间跑,关键是建筑要好。在离地震中心较远的地方,第一波地震(地震有两种波,其中之一会稍快些,另一个会慢些,这之间有时差的)过后,可以立即从建筑里面出逃,这段时间可用来逃生。

4、家中高处的物体要固定一下,比如花瓶,书,装饰品等,防止地震时掉下来砸着人

地震报警器的科学性是什么?

地震报警器是通过水平仪和震动感应器制作而成的其原理复杂,当地震时大陆就会移动产生振动或上升,这时地震报警器就能检测到大陆的反应后报警,但距离有限,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检测到。

地震报警器管用吗?

总体来说不管用,但也有例外情况:

首先,这个报警器的原理一般是利用发震后地震P波比S波传的快,而对建筑物破坏大的主要是S波,所以,就利用P,S波的时差来预警。但这个时差与你距震源的距离有关,离得越远,P、S时差有越大(这只是理想情况,现实中地壳里波速度是变化的,而且分直达波,首波,反射波等,这里不做具体说明)。报警器的实质就是用直达P波(或首波)预警后面的更大能量的S波。

所以,如果你在震源区或是附近,这里是破坏最严重的地方,反应时间太短,P、S时差还没拉开(虽然仪器能记录到,但反应时间却非常短)。如果你离得比较远,只会感到晃动,报警器也没什么意义。但是,如果你离得远,P,S时差又大,且你的房子非常脆弱,稍微的晃动都回倒塌,那么就有意义了。

地震预警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地震预警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专家称,提前5秒的预警可减少10%到15%的损失

科技日报25日刊登报道,从科学的角度指出地震预警不同于地震发生前的预报,而是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在破坏性地震波到来前的几秒至几十秒发出提示。

这一短暂的提示,老百姓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我们又该怎样利用这短暂的时间避险逃生?科技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总设计师金星研究员。

5秒预警可减少损失10%—15%

因为地震预报一直是未解的世界难题,能够提供几秒或几十秒逃生时间的地震预警便被地震多发的国家关注。

日本地震预警普及委员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提前5秒的预警,能够减少损失10%—15%,提前10秒、20秒,损失减少更为可观。“除对普通公众提供预警外,对运行中的高速列车、核电站、医疗手术、电梯控制、高空作业、桥梁隧道施工等特殊行业的预警能够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金星介绍说。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也是目前地震预警工作取得减灾实效最多、应用最广泛的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国家铁路就沿铁路干线布设了简单的报警地震计,当地震动的加速度超过给定阈值时发出警报,指令列车制动。

从2003年开始,日本利用1000余个地震台站建设了全国性地震预警系统,2007年起向普通国民提供预警信息。2011年日本“3·11特大地震”发生时,该系统成功发布了预警信息。检测到地震波后8.6秒(地震发生后25.8秒),日本气象厅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和电台等方式,向预测烈度4度(日本地震烈度标准)以上的宫城、岩守、福岛等37个城市发布了面向公众的第一次预警信息,预警震级为7.2级,此时地震引发的主要破坏性震动仅仅传播了约90千米,尚未到达陆地,从而为上述地区赢得了8秒至30秒的预警时间,也为东京地区提供了60秒以上的预警时间。

2009年8月,美国地质勘探局完成了为期三年的地震预警系统研究项目;今年1月,依托2000台地震监测仪器,建成了名为ShakeAlert(震动警报)的地震预警系统。

金星介绍说:“预警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该地区距震中距离的远近,据震中距离越远,预警时间越长,震中地区会是预警盲区。因此预警对中小地震减灾效果不明显,但对震级越大的地震减灾效果越明显。以汶川地震为例,地震破裂带长达几百公里,汶川没有预警时间,但当时如果有预警系统,就能为北川、青川等地抢到几十秒的逃生时间。”

我国地震预警立法与预警工程建设已在福建试点

我国地震预警技术的前期研究从2000年开始。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开始支持预警关键技术研究。这为今年国家发改委即将启动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了解,该工程计划投资近20亿元人民币,用5年时间打造中国的地震预警系统。

金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要建成一套有效的地震预警系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高密度的地震台网,每20—30公里一台;二是好的处理系统,利用台网捕捉的信息迅速定位、定级;三是完善的发布系统,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到电视、电台、手机、网络等公共平台;四是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使整个系统能有效运作。概括的说就是“测得到”“定得准”“传得出”“用得好”。

未来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会是什么样?

记者从中国地震局获悉,项目建成后,在我国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新疆西北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等重点地震预警区,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几秒至十几秒,地震预警系统会利用专用的终端自动对行业专业用户持续发送地震预警信息,包括震中位置、预计震级大小、破坏性地震波预计到达时间、预计地震烈度等信息,同时会利用民用报警终端、电视、广播、手机和电脑等设备向社会和民众发布强震躲避警报。

考虑到示范运行、技术标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订等事项,金星预计我国地震预警系统将在2020年前后开始正式发布预警信息。地震预警的立法工作与预警工程建设目前都在福建省进行试点:福建省的地震预警系统即将投入试运行,正在修订中的《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已将地震预警纳入修订内容。

地震预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公众学会避险

说起日本成功预警带来的减灾效果,金星特别指出,预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公众熟知逃生技巧和避险知识,而日本的防灾文化高度发达。

金星说,对人类目前难以预知的地震灾难,公众平常应该有所准备。“遇到地震时,在高层建筑中、火车上、超市里或者正在开车,你该怎么做?这些逃生技巧和避险常识我们平常就应该有所了解。如果你不了解这些信息,地震预警信息发出后,可能带来更多恐慌。”

所以在加快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同时,加强防灾教育至关重要。金星说,作为地震多发国家,日本的防灾教育渗透到方方面面,从小学阶段就有相关课程,这让日本预警系统建成后迅速发挥作用。

地震报警器小制作的意图?

在地震发生初期,提醒人们地震了,赶紧撤离到安全的地方躲避危险,从而把损失降低到最低。假如没有这些(仪器),一旦地震了,人们首先要弄明白是咋回事,发生了什么,不会直接联想到是地震了。因为仪器发出声音是直接告诉你:地震了,不需要人脑再判断了,无形中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地震不可能一下子就天塌地泄的,总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可能决定了主人的生死!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1 20:42:47 回复

    来的时候,跑是没有用的,你根本不可能有时间跑,关键是建筑要好。在离地震中心较远的地方,第一波地震(地震有两种波,其中之一会稍快些,另一个会慢些,这之间有时差的)过后,可以立即从建筑里面出逃,这段时间可用来逃生。4、家中高处的物体要固定一下,比如花瓶,书,装饰品等,防止地震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