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5.12汶川大地震英雄有哪些?
荆利杰
5月12日下午3时10分左右,绵竹市消防大队陈军带领消防中队第一时间赶往武都小学实施救援。
武都小学的教学楼坍塌了大半部分,下面至少埋压了100多个师生。虽然没有特勤工具,但战士们很快徒手展开救援。19岁的荆利杰第一个奔向了废墟,开始了长达3天时间的救援。
余震不断发生,钢筋和楼板摇摇欲坠,残存的墙体时不时往下掉,荆利杰全然不顾。手掌磨破了,手指头出血了,脚底被钢筋刺破了,荆利杰却一刻也没有停下来。13日,上天落泪了。雨中,荆利杰和战友们仍然没有停歇。
13日上午10时许,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在余震和吊车的操作中发生了巨大的晃动,楼板在摇,墙体在垮……二次坍塌!危险!快撤!消防指挥部下达了命令。
荆利杰从废墟中钻了出来。就在此时,他听到废墟中有个男孩在呼救!他转身就要奔向废墟,余震再次袭来,并引发了更大面积的坍塌。战友们和群众把荆利杰死死拉住,拖到了安全地带。
荆利杰跪在了地上。就在跪下去的那一瞬间,他哭着大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现场所有人都哭了……
荆利杰本人说过,自己不知道到底救了多少人,但是他脑海里想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救人,赶快救人!
袁文婷
袁文婷,一个算得普普通通女孩的名字,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没有多少人知道她是谁,一位来自于汶川震灾地区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的一位教师。
汶川震灾发生时,袁文婷所在的民主中心小学的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三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媒体用这样的语言美丽地记录了袁文婷最后的时光——“青春定格在26岁”。
就因为袁文婷的为了不让正处于花朵般的孩子们凋谢,她才一次又一次冲入危险的教室共救出13名孩子。
面对如此巨大的天灾,袁文婷能够如此镇定,救护孩子,不亚于那些战场上堵枪眼、炸碉堡的英雄,袁文婷完全可以作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楷模。
何翠青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洌�谎乖诜闲嫦隆?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何翠青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向倩
废墟中,龙居小学女教师向倩一手搂住一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像母亲护卫着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体已经断为三段,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在场所参与救助的人员均被向倩老师这种舍身就义、保护学生的英雄之举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发朝向倩老师鞠躬致敬。
原本,只需两秒种便可离开教室,到达安全地带,但当她在疏散学生们离开教室时,看到两个手足无措的学生,向倩义无反顾地大步跨近学生,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去,可此时,整座教学楼已轰然垮塌,向倩和几个学生一起被埋在了废墟中……
康洁
一个小女孩在汶川地震时孤身跳下6楼成功自救,随后又返回废墟里救出了好几个老师。这个女孩就是11岁的康洁。
9岁小林浩:地震时救出两同学
林浩,9岁半,地震前在映秀镇渔子溪小学读小学二年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被上面滑落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我看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我就跑回去了,把她背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了。后来我又跑回去把另一个同学抱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林浩在讲述自己救人的时候显得非常镇定,声音很稚嫩,连用几个“拿”字,他就是在平平静静地叙述这件事情,稚嫩的童声带着乡音。
人民教师严蓉:女教师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
“救—妈妈!救—爸爸!”小女孩雯欣张大嘴巴不停地号哭,双手死死抓住抱她的邻居的肩膀。泪水,鼻涕,全部流了出来。
她只有一岁半,说话还不清晰。地震之后,四天里,她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一个字。
没有人告诉她,妈妈(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救下了13个学生后,再也不会回来;而爸爸,依然音讯全无。
卧龙森林副局长王刚: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牺牲时带出60张平安纸条
5月16日是王刚42岁的生日,但抢险要紧,救人关键,生日早就抛在了脑后。这天一大早,王刚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上午9时许,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运送救援物资和接送人员的直升机降落在卧龙镇临时停机坪,王刚带领民警负责现场的警戒任务。
悲剧发生在9时37分。在救援直升机卸载救灾物资过程中,高速旋转的尾翼悄然逼近一位正在直升机旁摄影的女记者,来不及过多的言语,王刚纵身一推……
王刚牺牲时,身边的战友从他身上找到一叠皱巴巴的平安纸条,这些纸条大小、材质不一,有的甚至是烟盒、收银条。每一个信息,都可能让正在备受煎熬的亲人松一口气。
牺牲的当天,王刚准备将这些写满了思念和牵挂的纸条交给直升机上的飞行人员带出去。而他的突然殉职,平安纸条成了他的遗物。
在生死边缘,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人民教师女教师周汝兰:震中4次冲进教室全班52人脱险
面对灾难,人的本能就是逃生。但是,在这次地震发生时,正给幼儿园大班辅导的红岩镇中心小学周汝兰老师没有抛弃她的学生而逃生,而是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冲进教室抢救学生,直到全班52名学生成功脱离危险。地震过去了,看着整整齐齐蹲在地上的孩子们,周汝兰的泪水和着汗水顿时喷涌而出。
几天来,神州大地传诵着几个人的名字:谭千秋、张米亚、苟晓超、吴忠洪、杜正香……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那一刻,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
公共安全专家部授予女警蒋敏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5月22日电5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共安全专家部联合作出决定,授予“最坚强警花”蒋敏被授予“全国公共安全专家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抗震救灾斗争中,蒋敏同志在惊悉母亲、女儿等10名亲人不幸遇难的噩耗后,强忍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毅然坚守工作岗位,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人民教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至于林浩,不想批评太多。ZF要树立典型出来没办法!
2008年汶川地震英雄
谭千秋,邹雯樱,严蓉,张米亚,袁文婷,苟晓超,薛枭,李剑波,王亮,林浩等。
英雄事迹:
一、林浩
九岁的林浩是四川地震灾区汶川县映秀渔子溪小学的二年级学生,他所在的班级有31名学生,汶川里氏8.0级地震发生后,只有10名左右的学生逃生,而其中两名学生是林浩救出的。
原来,小林浩在倒塌的校舍自救后,马上用弱小的身体将一名昏迷的同学背了出来。随后,他又重返已倒塌的校舍又背出来一名昏迷的同学,并被塌方砸伤了胳膊。
二、谭千秋
1957年8月,谭千秋出生于湖南省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谭千秋父母共有5个子女,谭千秋排行老大,家境贫寒。
1978年3月,谭千秋考入湖南大学政治专业学习。
1982年1月,谭千秋毕业分配到了四川绵竹东方汽轮机厂工作,先后在东方汽轮机厂的职工大学和东汽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教导主任,据说在日常工作中,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称为“最疼爱学生的老师”。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中为救四位学生逝世,其救人的事迹广为流传。安葬在德阳市龙井公墓里,上书“慈父 爱夫 谭千秋”。
三、邹雯樱
邹雯樱,女,藏族。2008年时,她是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映秀小学五年级学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邹雯樱作为班长和学校少先队大队长,一直主动帮助老师组织同学撤离,她却自觉留在最后。当时邹雯樱已经跑到二楼楼梯口,为了返回救助其他同学,她却再也没能回来。当救援人员发现邹雯樱时,她还紧紧搀扶着一位同班同学。以她的奔跑速度,完全可以跑出去。
四、严蓉
严蓉,是中国四川汶川县映秀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在救出13个学生后,牺牲了。这个美丽的28岁的女老师为了救自己的学生,为了这个班级,走完了光辉灿烂的人生。
五、张米亚
张米亚(1980年—2008年05月12日),四川汶川映秀镇中心学校数学老师。汶川地震的那一天,地震摧毁映秀中心小学只用了短短12秒,而在12秒后,幸存者靠着原始的工具,在被夷为平地的校园里救出了许多被埋学生。
而当大家搬开垮塌的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数学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中,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有生命体征,而“雄鹰”已经气绝。因为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所以救援人员只能含泪将张老师的手臂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敬礼娃娃朗铮的事迹
5月20日,解放军某部的医护人员(左)给3岁的郎铮喂水。汶川地震后,郎铮被解放军某部官兵从北川县城幼儿园的废墟中救出,他的左胳膊骨折,目前正在接受治疗。郎铮对照顾他的解放军某部的医护人员说:“我也要当警察,和爸爸一起去救叔叔阿姨”。郎铮的爸爸郎洪东是北川县公安局的一名干警,地震后一直在北川县的深山中抗震救灾,没回来看过儿子一眼。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被救出的孩子向解放军叔叔“敬礼”。进入原贴欣赏
在地震发生十余小时后,一位满脸是血的北川男孩从废墟中被救出。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担架上的小男孩不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礼感恩的举动,让无数的人深受感动。
“我看到郎铮和她妈妈在某某医院……”。19日上午10点半左右,接到电话的绵阳晚报摄影记者杨卫华(就是他参与了救援郎铮并拍下他在担架上敬礼的照片——编者注)立即赶往医院,找到了正在办入院手续的郎铮母子俩。
12年前,汶川地震中被救出的3岁“敬礼男孩”,后来过得怎样?
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我们才真正生活在这世上。 ——泰戈尔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多少美梦成空,让多少家庭破碎,但也正是这场灾难,让无数爱心传递,让感动永恒。在这场灾难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而当时只有三岁的朗铮,背后也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被解放军战士们救出来时,被困多时的朗铮已经奄奄一息,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三岁的他虚弱地举起自己的手,对救自己的解放军叔叔敬了一个礼。在被救出之后,朗铮虽然身负重伤,依然坚强乐观,那么如今12年过去了,“敬礼男孩”朗铮的生活如何呢?
危险来临被困废墟,被救出后感激敬礼
2008年,突如其来的一阵天旋地转,让眼前所有的景物顷刻间变为了废墟,汶川大地震让所有的繁荣一瞬间都化为乌有,很多人都被困在了废墟之下。当时年仅三岁的朗铮也被困在了废墟之中,在黑暗中,朗铮十分艰难地熬过了饥饿与恐惧,到后来他只能发出微弱的哭声。
在废墟中,解放军们也在不眠不休地寻找废墟下的幸存者,当三岁的朗铮被发现时,他满身伤口,身上到处是血污,左手严重受伤,未进食进水的他已经快要虚脱,气息奄奄。
解放军们合力将朗铮从废墟中救出,在喝了水后,朗铮总算恢复了一点力气,他躺在担架上,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他虚弱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对着解放军叔叔们敬了一个礼。
朗铮给解放军们敬礼时,这让人感动的一幕恰巧被记者杨卫华拍了下来,后来这张照片被很多媒体转载,在网络上迅速“火”了一起来,朗铮的真情流露让人感到了一种信仰与仪式,在灾难面前,因为大爱,因为坚强,天空也不再阴霾,人们深刻地感受了“灾难无情人有情”,朗铮的敬礼也让无数人感到希望与温暖,而当时只有三岁的朗铮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敬礼男孩”。
身受重伤,经历多次手术依然坚强勇敢
在被解放军们从废墟中解救出来之后,虚弱的小朗铮就被送到了医院。因为年纪尚小,再加上长时间被压在废墟中,朗铮的左手受了很严重的伤。在被送到医院的第九天,三岁的朗铮就接受了手术,切除了左手小指和无名指的指甲部分关节。
对于一个只有三岁的男孩来说,这已经是十分巨大的痛苦,可朗铮很少因为害怕哭泣,反而常常会懂事地安慰自己的父母,虽然声音稚嫩,言辞简单,但却蕴含了无尽的希望与力量。
虽然三岁的小朗铮和父母一直对手术预期很乐观,但手术后还是出了问题。医生发现做了手术后,朗铮的左手还是无法动弹,甚至慢慢丧失了直觉,经过一系列的专业检查后,医生发现朗铮的左手神经因为长时间被压在废墟之下,受损十分严重。
为了保住朗铮的左手,医生们又迅速给朗铮准备了一台手术,因为朗铮的乐观,幸运女神终于降临,这次的手术十分成功。在恢复期间,总理还专程来到了朗铮所在的医院看望朗铮,还夸赞朗铮是个“坚强,勇敢”的男孩子。
两次手术之后,为了能很好地恢复,医院又把朗铮转到了条件更好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接受治疗,在这里,骨科专家范清宇教授亲自操刀,又给小朗铮做了一次手术。
这时小朗铮已经接受了三次手术,可他从未抱怨过自己生活的不幸,反而十分感谢救出自己的解放军叔叔,照顾自己的医生护士,以及一直给自己鼓励的热心人。因为三次手术几乎都取得了成功,朗铮的左手恢复的很快,左手渐渐有了知觉,也没有任何后遗症,两个月之后朗铮就顺利出院,重新回到了家乡。
不忘恩情,阳光向上,立志成为一名军人
在回到家乡后,很多热心人都在帮助家乡进行灾后重建,朗铮一直十分感谢救出自己的解放军叔叔,而且立志自己以后也要做一名警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在家乡重建了之后,朗铮一直没有忘记救出自己的解放军叔叔和拍下照片的杨卫华记者。他和自己的父亲拿着那张照片来到部队,寻找到了救出朗铮的八名解放军,然后亲自向他们道谢。
为了实现自己当警察的梦想,也为了更好地回报社会,朗铮在回到学校后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如今12年已经过去,朗铮也已经15岁,他渐渐克服了汶川地震带给自己的心理阴影,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珍惜每一天的时光。
因为不服输的性格,朗铮的成绩也一直十分优异,在一年前的国庆典礼上,朗铮还来到了典礼现场,向全国人民敬了少先队礼,带人们重新感受那让人温暖的一幕。
在灾难面前,感恩,是朗铮学到的最重要的两个字。因为一直铭记解放军叔叔对自己的救命之恩,朗铮一直与曾经救了自己的八名解放军保持联系,常常向他们送去自己温暖的问候。
而拍下朗铮敬礼一幕的记者杨卫华也十分照顾朗铮的学习生活,朗铮亲切地喊杨卫华“杨伯伯”。在5年前,杨卫华因为癌症去世,在去世之前,朗铮一直在杨卫华身边,陪他走过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在杨卫华去世之后,朗铮每到周末,就会来到杨卫华的墓前,在朗铮看来,杨卫华不仅是亲切的“杨伯伯”,还是他最好的朋友,是他的恩人。
在血和泪中,总会有生命之花在废墟中顽强绽放,展现出生命的力量与不屈,年仅三岁的朗铮,用自己的行为向大家展示了生命的不屈与勇敢。在之后的12年里,他也一直践行自己的诺言,从未被困难与痛苦打败,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翻越一座座高山,一步一步,坚定地奔向自己的梦想。相信在之后的日子,朝气蓬勃的朗铮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军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12年已经过去,朗铮也已经15岁,他渐渐克服了汶川地震带给自己的心理阴影,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珍惜每一天的时光。因为不服输的性格,朗铮的成绩也一直十分优异,在一年前的国庆典礼上,朗铮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