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简述食品烹饪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化学知识
我们都知道,人是通过消化食物来吸收营养的。食物的消化过程就是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而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与反应物质表面积的大小、反应时的温度以及催化剂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都是不太容易溶解于水的,这就给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带来了困难。但是,食物经过烧煮以后,吸收了水分,并受热膨胀、分裂,变成了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在人体的肠胃中就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为人体所吸收。例如,淀粉颗粒不溶解于冷水,但在温水中它却会吸水膨胀、破裂,变成糊状,然后与水反应。这样一来,很大的淀粉分子就会分解成为许许多多的小分子――糖类,为人体所吸收。另外,蛋白质与水作用,会生成各种具有鲜美味道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不仅味美,而且易被人体吸收。人们常用1-2个小时的时间来把肉煮熟焖烂,就是为了促使蛋白质分解,使它更易于被人体吸收。
温度对烹煮食物的影响也很大。一般地说,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例如,炖煮食物的温度约为100℃(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是lOO℃),炒、炸的最高温度约为200-300℃(油的沸点比水高)。油炒比油炸的温度略低一点,但比炖煮的温度要高许多。所以,把肉煮熟焖烂所花的时间,要比炒、炸所花的时间多上好几倍。锅中的温度与炒拌也有关系。炒拌可以使食物受热均匀,但过分炒拌会使锅中的温度降低,而且炒拌多了,食物与空气中的氧接触的机会也较多,食物中的维生素C易被氧化而遭到破坏。所以炒拌一下后加锅盖是必要的,一可以防止降低锅温,二则可以防止维生素氧化而降低营养价值。炒肉片时,若肉片中的水分失去过多,会使蛋白质凝固、变硬,不易为人体消化、吸收。所以有经验的人在炒肉片前,就会在肉片中调入一些淀粉,使肉片在烹炒过程中不致失水过多,炒出来的肉片也会很鲜嫩。
烧煮食物时,加盐、酱油等调味品的时间与食物中的化学变化也有关系。食物中的蛋白质本身具有胶体的性质,遇盐等物质就会发生化学作用。例如,豆浆中加入食盐,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而成为豆腐脑。在煮豆、烧肉时,如果加入食盐过早,一方面,汤中有了盐,水分就难以渗透到豆类或肉里去;另一方面,食盐会和豆类或肉类的蛋白质发生化学作用,使其变硬,使豆类或肉类不易煮烂,当然也就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了。
食物中的脂肪在烧煮时,会部分地发生水解,生成酸和醇。当加入酒类(含乙醇)、醋等调味辅料时,酸和醇相互之间就会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具有芳香味的酯。它们还能溶解肉类和鱼类中的腥气,并在受热后带着腥气一起挥发掉呢!这就是妈妈在做鱼的时候一定要加料酒的秘密哦!
做菜时加入各种香料,如茴香、桂皮、葱、姜、蒜、胡椒等,不但能使菜具有各种特殊的香味,还能引起人们的食欲,增进人体内各种酶的产生,从而提高吸收食物营养的效果。可见,人们在烹饪时讲究色、香、味,也是为了充分调动人体消化系统内多种酶的参与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烹饪中有什么化学知识
1、食盐
化学名NaCl。著名画家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这幅名画里,在出卖耶稣的犹大面前,画着一只翻倒的盐罐。达这样画的目的,是为了隐喻犹大的邪恶。在古代,盐的地位相当高,如果在进餐时把盐罐打翻,便被看作是不祥之兆或邪恶。
人类如此重视盐,是有道理的。因为食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保持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质。食盐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是维持细胞之间的水平衡及血液中酸碱平衡的重要物质。钠离子能协调血压和血量,还能促进神经冲动的传导。另外,心脏和肌肉的收缩也离不开盐。专家认为,一般人每天约需食盐4-10克,其中日常食物中本身含有1-2克,其余的食盐则要在烹调时加入。肾炎、肝炎、心脏病患者应根据医嘱适当控制每天摄盐量,高血压病人也应适当减少食盐量。长期过多摄入食盐是引发高血压、肾脏病、心脏病的原因,动脉硬化的发病率也与食盐摄入的多少成正比。
食盐除了食用之外,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于制造纯碱、火碱、盐酸、聚氯乙烯等。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可制取金属钠。农业上用食盐溶液选种,以保证种子有较高的发芽率。城市里环卫工人洒食盐水融化道路上的积雪,以保障车辆和行人安全。医院里,可用食盐水代替消毒剂清洗伤口。日常生活中,用食盐腌制鱼肉,使其保存长久。食盐在自然界里的蕴藏极为丰富。浩翰的大海是食盐的家。如果把海水里的食盐全部提取出来,铺在地球表面,就能形成一个厚约40米的大“盐被”,把地球覆盖起来。现在,全世界每年大约生产海盐1亿吨,按照这个数量生产下去食盐可供人类使用5亿年。
2、食糖
食糖一般有红糖、白糖、冰糖等几种。红糖是蔗糖和糖蜜的混和物,白糖是红糖经洗涤、离心、分蜜、脱光等几道工序制成的。冰糖则是白糖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重结晶后形成的。它们的化学成份都是蔗糖。红糖在长期贮存中,由于糖蜜会发生氧化,从而使颜色变深,且有酸味,这时的红糖就不能再食用了。
糖在体内的功能仅仅是补充能量,或作为糖元贮藏在体内,功能单纯,基本上不含其他营养成份。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食糖过多或食之不当,常会导致近视眼、龋齿、糖尿病、肥胖症、骨折等多种病症。其实,不吃食糖,人体并不缺糖,因为我们每天吃的米、面、水果、蔬菜中都含有糖分。根据营养专家的规定,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摄糖量不超过0.5克白糖,成人每千克体重摄糖量不超过0.55克白糖。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为了你的健康,请少吃糖。
3、味精
1908年的一天,日本化学家池田在喝海带黄瓜汤时,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这引起了他的职业敏感,但对海带进行了化学分析,得到了一种非常的化学物质——谷氨酸钠。富有商业头脑的日本人,很快将这一发明变为商品,取名为“味之素”,从此味精很快风靡世界。
有人认为味精吃多了会中毒,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相反,食用味精的鲜味能刺激味觉细胞和兴奋消化腺体,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味精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能改变人体的营养状态,使脑内乙酰胆碱增加,从而可以治疗神经衰弱;经常适量地食用味精,对儿童发育不良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味精与血液中氨结合形成的谷胱胺,对治疗因血氨增高而引起的肝昏迷和癫痫均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使用味精要特别注意温度,如果烹饪时加热至120℃以上,谷氨酸钠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变成焦谷氨酸钠,不仅鲜味减退还有轻微的毒性,所以炒菜、做汤时,味精应在临出锅时放入。
味精的用量要适当,一般不超过千分之五,味精放多了,人吃了后会觉得口干,有酸涩感。由于味精呈碱性,不宜与醋等酸性菜肴混用,以免使酸碱中和。另外,婴儿应少吃味精,因为味精会与人体中锌生成络合物谷氨酸锌,随后溶于水排出体外,造成婴儿缺锌,影响儿童发育。
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化学现象
甜味剂
甜味儿是普遍受人们欢迎的一种基本味感,自然想到糖类,最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甜味儿物质,除了糖及其衍生物外,还有许多非糖的天然化合物,天然化合物的衍生物和合成化合物都具有甜味儿,有些已成为正在使用的或潜在的甜味儿剂。
甜度(表示甜味儿高低的指标),一般来讲,浓度越大,甜度越高,多数糖的甜度随着浓度增高的程度都比蔗糖大,而合成甜味剂在浓度较低时呈甜味,高浓度时则呈苦味儿。
一天然甜味剂成分
从化学结构分为糖类,糖醇类,苷类,氨基酸四类
1单糖和双糖,(甜度为蔗糖的70%甜味儿清爽可口,适合食用,食品中甜味的主要来源,纯正)
2果葡糖浆(也称异构糖浆甜度与蔗糖相当,广泛用于面包,饮料,糖果,糕点,果酱等)
3,糖醇类甜味剂(目前应用的糖醇类甜味剂主要有,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等,)他们在人体内的吸收和代谢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因而不使人血糖值升高,是糖尿病,心脏病,肝脏病人的理想甜味剂
4,苷类甜味剂。1》甜叶菊苷,(存在于多年生豆科植物甘草的根部提取的一种甜味剂口味儿纯正,后味儿长不产生热能,产生轻快感,减肥人群适宜)2》甘草苷,(多年生豆科植物甘草的根部提取的一种甜味儿剂,甜度是蔗糖的100-500倍,口感不及蔗糖如与柠檬酸钠混合使用甜味效果极佳)
二,天然衍生物甜味剂,具有很高的甜度,这类甜味剂,也是目前寻找理想天然甜味成分替代品的研究对象
1阿斯巴甜(与蔗糖类似的清凉甜味儿,甜度约为蔗糖150倍,苯丙酮尿症患者禁用)
2纽糖(甜度是蔗糖的6000-10000倍,比阿斯巴甜甜30-60倍)稳定性大于阿斯巴甜,与还原糖等不会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大于阿斯巴甜,
3三氯蔗糖,(已是产业化的,甜度最大,味觉特性最好的蔗糖化学衍生物,由蔗糖氢化作用制得甜度约为蔗糖的600倍,甜味性质与蔗糖十分相似,没有不愉快后感,安全性高)
三,人工合成甜味剂
1,糖精(化学名称邻苯甲酰磺酰亚胺,无色结晶,不溶于水,甜度为蔗糖的500-700倍,目前使用最多的合成甜味剂,分子味苦,但在水中解离出的阴离子呈现强甜味,具有致癌,致畸作用,只能用于非婴儿食品,最大用量0.15g每千克)
2,甜蜜素,(化学名称,环乙基氨基硫酸钠。其甜度约为蔗糖30倍,与糖精混合使用,克克服糖精味儿苦,也存在安全性,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禁止在食品中使用,我国主要用于冷饮,冰淇淋,糕点中)
3安赛蜜,(甜度约为蔗糖150-200倍,天都感受快,少量使用没有明显不愉快后感,浓度高有明显的苦涩味,与阿斯巴甜,等协同作用,允许在食品,饮料等中使用。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谷氨酸钠,不仅鲜味减退还有轻微的毒性,所以炒菜、做汤时,味精应在临出锅时放入。味精的用量要适当,一般不超过千分之五,味精放多了,人吃了后会觉得口干,有酸涩感。由于味精呈碱性,不宜与醋等酸性菜肴混用,以免使酸碱中和。另外,婴儿
要在烹调时加入。肾炎、肝炎、心脏病患者应根据医嘱适当控制每天摄盐量,高血压病人也应适当减少食盐量。长期过多摄入食盐是引发高血压、肾脏病、心脏病的原因,动脉硬化的发病率也与食盐摄入的多少成正比。食盐除了食用
豆科植物甘草的根部提取的一种甜味剂口味儿纯正,后味儿长不产生热能,产生轻快感,减肥人群适宜)2》甘草苷,(多年生豆科植物甘草的根部提取的一种甜味儿剂,甜度是蔗糖的100-500倍,口感不及蔗糖如与柠檬酸钠混合使用甜味效
剂成分从化学结构分为糖类,糖醇类,苷类,氨基酸四类1单糖和双糖,(甜度为蔗糖的70%甜味儿清爽可口,适合食用,食品中甜味的主要来源,纯正)2果葡糖浆(也称异构糖浆甜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