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 1、地震的强度级别是什么?
- 2、地震震级和地震强度有什么区别?
- 3、地震的强度
- 4、地震震级和地震强度有什么区别
- 5、地震强度怎么判定的?
地震的强度级别是什么?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地震震级和地震强度有什么区别?
海科思解答地震震级和地震强度的区别
震级
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震级与地震烈度的概念根本不同。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
震级作为一个观测项目,是美国地震学家C.F.里克特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原始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1945年B.谷登堡把震级的应用推广到远震和深源地震,奠定了震级体系的基础,利用宽频带地震仪记录远震传来的面波,根据面波的振幅和周期来计算震级。中国的面波震级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合成振幅,以微米为单位;T为相应的周期,以秒为单位;σ(Δ°)为面波震级起算函数,只与震中距Δ°(测点与震中间的大圆弧度数)有关;Cs为台站校正值。
面波震级标度Ms比较适用于从远处(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测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且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一致,因此世界各国在公布1931年新疆8级地震和交换有关震级的信息资料时 ,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级。即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另外,为解决巨大地震的面波震级饱和问题,有人提出用震源物理中的地震矩概念推导出一种新的震级标度——矩震级MW。智利大地震的面波震级 Ms=8.5,但矩震级MW=9.5,成为人类已知的最大地震。矩震级已在地震观测中开始试用,但其方法还在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它可作为面波震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级。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
弱 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
中 强 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 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震级:是指地震大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地震愈大,震级数字也愈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震级为9.5级.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地震震级——里克特级数,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所制定,它的范围在 1 — 10 级之间。它直接同震源中心释放的能量(热能和动能)大小有关,震源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里克特级数每增加一级,即表示所释放的热能量大了约32倍。假定第1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为1,第2级应为31.62,第3级应为1000,依此类推,第7级为316.2亿,第8级则为10000亿。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
简称烈度,即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地面振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
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影响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以上解答希望楼主能满意!!
地震的强度
地震的强度可以用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来表示,但二者的概念有所区别。
1.地震震级 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它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的最大振幅值来计算的,震级(M)与震源释放出的总能量之间的关系是:
logE=11.8+1.5M
其中E的单位为J,M为震级,二者之间的关系见表7-3:
由于每次地震所积累的能量是有一定的限度,所以地震的震级也不会无限大。一个一级地震的能量大约为2.0×106J,每增大一级,能量约增加32倍。小于3级的地震,人们难以感觉,称为微震;3~5级地震为有感地震;5~7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为强震;大于7级以上的地震破坏性极强,称为大震。目前已观测到的最大地震是8.9级地震。
2.地震烈度 表示地震对地表或建筑物等遭到破坏的强弱程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的大小、震源深度以及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相关。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造成的破坏程度不同,故具有不同的烈度。通过烈度调查,在图上把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称为等震线(图7-48)。实际上等震线就是不同烈度区的分界线。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大都釆用Ⅻ级地震烈度表,即最高的烈度为Ⅻ级。为了研究地震烈度,将各类标志物,按照它们所反映的震动强烈程度,分为若干类别,并按大小顺序排列成地震烈度表(表7-4)。
表7-3 各级地震的能量
图7-48 唐山地震烈度图
地震震级和地震强度有什么区别
没有区别
地震强度指地震能量的大小,可用震级来表示。也指地震影响的大小,用烈度来表示。
地震强度根据人们观察到的地震对人、建筑物和自然地物影响来确定的。随着观察者相对于震中位置的变化,地震强度在震区内的不同地点各不相同。
地震震级是度量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指标,它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用符号M表示。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
里氏震级
地震波是地震引起的震动在地球上的传播;地震波的记录运用的是称为地震仪的仪器。地震仪记录下来的曲折的迹线表示地震仪下面的大地振幅的不同。灵敏的地震仪对大地的运动进行放大,因而能够探测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强烈地震。
地震的时间、地点以及量级都可以通过地震仪上记录的数据来确定。
扩展资料:
里氏震级由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查尔斯·F·里克特创立于1935年,它是一种比较地震大小的数学方法。震级的确定依据的是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幅的对数,震级计算公式中还包含了为补偿地震仪与震中之间距离的不同所作的种种调整。
在里氏震级中,地震量级是用整数和十进制小数来表示的。例如,5.3级可以被估算为中度地震,6.3级可以被定为强度地震。
由于里氏震级是通过对数原理来计算的,整数增加一倍即表示所测量到的波幅扩大了十倍;作为对能量的估计,整数增加一级则表示释放出的能量比前一个相关的整数值扩大了31倍。
许多大地震,如1964年发生在阿拉斯加的“黑色星期五”地震的震级达到了8.0级或者更高,在全世界,平均每年都要发生一次这种规模的地震。虽然里氏震级没有上限,目前已知的最大规模的地震只达到了8.8级到8.9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强度
地震强度怎么判定的?
地震强度指地震能量的大小,可用震级来表示。也指地震影响的大小,用烈度来表示。
地震强度是根据人们观察到的地震对人、建筑物和自然地物影响来确定的。随着观察者相对于震中位置的变化,地震强度在震区内的不同地点各不相同。
地震强度的大小有两类衡量体系:
一是震级,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与其带给建筑的破坏程度无关,如在深源地震的情况下,震级可能很大,但却几乎不会给建筑带来任何破坏;
二是烈度,烈度反映地震带给某个特定地区的破坏程度(人类不用借助仪器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破坏,如建筑破坏、地面裂缝等)。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级则表示释放出的能量比前一个相关的整数值扩大了31倍。许多大地震,如1964年发生在阿拉斯加的“黑色星期五”地震的震级达到了8.0级或者更高,在全世界,平均每年都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