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 1、《唐山大地震》中母亲选择救儿子不救女儿,究竟做错了吗?
- 2、《唐山大地震》:妈妈选择救儿子不救女儿,真的做错了吗?
- 3、《唐山大地震》中妈妈在一对儿女中选择了救儿子,你认为这行为是错还是对?
- 4、《唐山大地震》:妈妈面临“二救一”,为何救儿子放弃女儿,你怎么看?
- 5、《唐山大地震》中母亲放弃儿子救女儿,真的是因为重男轻女吗?
《唐山大地震》中母亲选择救儿子不救女儿,究竟做错了吗?
我觉着当时那种情景,只能选择一个。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被另外一个埋怨。这是事实。如果可以选择,我想母亲一定会选择自己的死亡换来两个孩子的生存,但生活就是生活,没有如果,所以说深深理解这位母亲的无奈和心疼。
有很多人说妈妈重男轻女,在影片中姐姐要吃柿子,弟弟也要吃,但是妈妈对姐姐说让给弟弟,我看到这一幕我也觉得她重男轻女,但是现在我也有一儿一女,老大是儿子,老二是女儿,我会教导我儿子事事让着妹妹,妹妹小,这不是重男轻女,只是觉得大点的应该让着点小的。在生死面前,哪还有重男轻女,俩个孩子都是自己生的,自己养的,感情一样深,如果不是迫于无奈,妈妈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当时的情境下,儿子的那一头发出了声音,用微弱的声音跟妈妈说救我,设想一个母亲,在几乎绝望的心情下听到孩子的呼救,这是多大的希望。人心总归是肉做的,何况是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求助直击她脆弱的内心。就像小时候你哭你闹,妈妈会忍不住为你妥协一样。在危急时刻,这种声音被无限放大,在母亲听来,那可能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心里的天平一下子倾斜,为了那个生命特征更加明显的孩子,为了那个用求救声让她冷静选择的孩子。
我看很多人把她救儿子归结于重男轻女还有什么香火继承上的理由是因为两孩子吃西红柿那个场景的原因。的确母亲确实偏爱儿子,就像父亲家里偏爱女儿一样,再一个小的永远是被宠的最多的,无论姐弟还是哥妹,既然大家都认为重男轻女是不对的,那就让父辈或者爷爷辈这个思想只实现在我们。
《唐山大地震》:妈妈选择救儿子不救女儿,真的做错了吗?
元妮并没错,当时那种情况换做谁,都是同样的选择。
女儿和儿子同时被压在废墟里的石板下,挪动女儿那块板儿子就可能丧命,反之女儿就活不成,手心手背都是肉,牺牲哪一个都会令母亲痛不欲生,她多想用自己的命换两个孩子的命。
电影中方登和方达是一对龙凤胎,他们的爸爸方大强是个卡车司机,经常不在家,妈妈元妮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一天夜里,方大强从外赶回家中,夫妻两人趁俩孩子熟睡,准备在楼下车里亲热,却不想地震了,两个孩子被困家中,夫妻两为救孩子拼命向家的方向跑,方大强为了救元妮被埋,元妮看着瞬间倒塌的大楼崩溃大哭。
此时两个孩子也被困在废墟内,她听着儿子在石板下说“妈妈,我不想在这待着,我的胳膊好疼,”她知道儿子还活着,连着叫了好几声方登,可是方登没有回答,方达说他只听到姐姐瞧石板的声音,旁边的人告诉元妮,一块石板压着两个孩子,翘这头就会压那头,必须做个决定。
元妮再三强调两个都救,撕心裂肺的哭声里,夹杂着她那句“后半辈子当牛做马来报答你们”,可是情况紧急,周围还有很多等待救援的伤患,他们的情况同样刻不容缓。
元妮为了自己的私心,已经在浪费时间了,而且被压的两个孩子也不容她想,这是在和时间赛跑,在和死神抢人,旁边人的建议救活的,因为他们觉得方登(姐姐)可能已经死了,如果元妮再犹豫下去,两个孩子就都死了。
元妮绝望,哭着说“救弟弟”,此时,埋在地下的方登停下敲石板的手,伤心地流下眼泪,她明白她的妈妈只在乎弟弟,就像吃西红柿时,方达吃了一个却还想吃第二个,结果方登一个都没吃上,偏心的妈妈事事都宠着弟弟,她的存在远远赶不上弟弟一样。
所以在她“死而复生”之后,她不愿回到元妮身边,逃避那个家三十多年。
很多人批判元妮重男轻女,但她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是每个人骨子里深深的烙印,生男生女并不相同,而元妮救弟弟不仅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能给方家留个后代。
第一,方大强为了救她死了,为了给方家留后,也为了告慰方大强的在天之灵,她选择救弟弟;
第二,方登当时没应声,就是说生死不明,而弟弟方达还可以和元妮对话,证明他意识还算清醒,如果贸然选择救姐姐,很可能是两个孩子都没生还的希望,这样对于方家是最致命的打击。
事后元妮的婆婆从济南过来,埋怨元妮当初为何不去济南,害的自己儿子白白送命,孙子也少了一条胳膊,婆婆声泪俱下声称要带走方达,幻想一下,如果元妮救的是女儿方登,她的婆婆会如此对待元妮,不光是埋怨,更多的痛恨了吧,虽然都是女人,无奈抛弃姐姐,却也是万不得已的事。
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更不要去谴责一个备受折磨的老母亲。
徐帆饰演的元妮,坚强勇敢,孤身一人带大了方达,当年婆婆让她回济南,她不回,她说自己的女儿和丈夫都在这,她不能走,她走了怕他们找不到家,怀着愧疚的心待在女儿和丈夫的“身边”,她对方家仁至义尽。
《唐山大地震》中妈妈在一对儿女中选择了救儿子,你认为这行为是错还是对?
站在母亲的立场是对的。母亲选择救弟弟,看似是在紧急情况下的临时选择,其实也是一种潜意识的选择。这种选择,打上了重男轻女的深深的烙印。母亲固然是爱所有的孩子的,但是内心深处依然是认为儿子比女儿强的。毕竟将来女儿长大了,嫁人了,就成了别人家的了,而儿子还是自己的,还能给自己养老,这是当时绝大部分父母的想法。
在当时的情况下,父亲刚刚被地震倒塌的墙压死了,作为母亲明白自己和老公不会再有孩子了,所以争取保留这个儿子已经显得非常重要而紧迫了。即使不是考虑传宗接代的事情,也要考虑自己的生活和养老的事情。何况在那个年代,一个强壮而健康的儿子,是远远胜过一个柔弱要人照顾的女儿的。
当然,母亲也永远觉得愧对女儿。而女儿此后也经历了很多世事,最后去参加抗震救灾时,看到了同样的一幕的时候,她才突然理解了母亲当年的行为。那时候的社会还没有现在多样化,很多活都是需要男人去做的,所以生不出儿子也是会被嘲笑的。可以说,母亲那时候选择救儿子,并非是对儿子有偏心,而是男女的分工造成的。母亲的选择,打上了时代的深深的烙印。“重男轻女”,其实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
如果要在这个问题上发表评论的话,就要与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具体情况分开。实际上,无论母亲选择拯救儿子还是拯救女儿,人们都会认为她是错的。如果她选择挽救女儿,母亲也将因多年不挽救儿子而感到难过。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母亲的决定是对还是错,只能说世界是无常的。
《唐山大地震》:妈妈面临“二救一”,为何救儿子放弃女儿,你怎么看?
作为父母,我们总说生儿生女一样好,毕竟都是自己手心手背上的肉,必然做到一碗水端平。可真能这样做到的人,却极少!
一、对待儿女,父母真的会偏心
上午的时候,和儿子一起在家里重温了一部灾难片,冯小刚拍摄的《唐山大地震》,看完真的心疼电影中的妈妈元妮。
老话说道“养儿方知父母恩”,只有成为母亲才最能明白为人父母的不易以及生命的可贵。
元妮本来有着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丈夫老实可靠,儿女乖巧懂事,可是这样的幸福在灾难面前不值一提。
当地震发生后,元妮率先失去了丈夫,可没过多久她就面临了“二选一”救儿子还是女儿的艰难选择。
当时,儿子和女儿同时被压在废墟下,女儿深受重伤只剩微弱的气息,而儿子则在一旁高呼“妈妈救我”。
施救人员询问她救哪个的时候,她哭得撕心裂肺说两个都要救。我想如果能代替孩子受苦,元妮大概会奋不顾身的舍命相救。
可现实总是如此无奈,元妮救了儿子放弃了女儿。此后的每一天她就像个提线木偶,为了照顾残废儿子提着一口气,每天活在后悔的绝望中。
若干年后,当元妮看到“死而复生”的女儿,她发出声嘶力竭的嚎叫声,可却只换来女儿的冷漠。
或许在不少父母看来,元妮的这种行为就是重男轻女,可如果我们处在她那个境地,未必能有她这么坚强。
毕竟,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元妮的大半生都活在悔恨中,如此,你还能说她错了吗?
二、养育儿女,不能一个照书养,一个照猪养
在我们身边,关于养育儿女总是存在着很多弊病,比如说老年人的重男轻女,还有新型父母的富养女穷养儿等。
要知道,这些教育行为很难使得孩子公平性地接受父母疼爱,在性格或成长上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不被爱的孩子终生在寻找归属感
如果说,你曾经看过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一生》,或许你会记住一句沉重的话:“明明是一家四口人,可他们三看起来真幸福”。多么荒谬,同是爸妈生养的亲女儿,可松子却饱受家人的忽视,极其悲哀。
而生活在那些和松子一样的孩子,他们的一生都在渴望被爱,只要别人给他们一分的礼貌关心,他们就会用10倍的努力去讨好别人,这就是极度缺乏归属感的体现。
2、不被爱的孩子性格更扭曲
记得网上曾曝出一条新闻,说的是一名初中女孩因为不满关心弟弟,于是私下里总是对孩子非打即骂,将自己所受的痛苦全部返还在年幼的弟弟身上。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女孩太冷血,连自己的亲生弟弟都下得了毒手,必须要严加管教。
可谁又能想到当父母抱着弟弟哈哈大笑的时候,她却在遭受父母的冷眼指责。大多时候孩子性格扭曲的诞生,都是从父母的偏心开始。
3、兄弟姐妹的亲情更薄弱
如果说在父母的偏心不公下,两个孩子还能和谐相处,这样的事只可能出现在电视剧里。以前看过一个视频,爸爸妈妈平时总喜欢打女儿,却对儿子好吃好喝的供着,之后儿子竟也有样学样的欺负姐姐。
后来姐姐靠读书成功逆袭,可弟弟却还是住在破旧的老房子吃喝都成问题,但姐姐却毫不关心弟弟,毕竟小时候欺负她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所以说,父母这种行为很容易破坏孩子的感情和睦,甚至还有可能演变成“仇人”。
要想生二胎,就必须做好偏心的准备,毕竟各方因素综合在一起总会让父母顾此失彼。
但就算做不到百分百的一碗水端平,可父母只要掌握好方法,也能大大降低孩子们的内心伤害,而且对于家庭的和谐建立帮助极大。
1、不当孩子面讨论谁好谁坏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只有会发现孩子闪光点的优秀父母。要知道,当着孩子面讨论谁优秀谁调皮,对于孩子们是伤自尊的行为。
毕竟孩子再小也有自尊心,若是父母总习惯性用一个孩子的长处,戳另一个孩子的短处,最后只会让孩子和父母离心。要想做公平的父母,先从维护孩子的尊严开始。
2、公平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渴望的东西,比如说喝一杯奶茶、买一件裙子、坐一回蹦蹦车……为此,父母在对待孩子们的要求时一定要秉持公平原则,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心而拒绝孩子的合理请求,更不能只偏心一个孩子。
公平在孩子眼里是最重要的东西,毕竟那是证明父母对自己爱的唯一途径。
3、奖罚分明做到一视同仁
当孩子做了好事或是犯了错误,父母必须做好公证的判决,给予同样的惩罚和奖励政策。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明白如何为人处世,并且让他们知道“天之犯法与庶民同罪”,谁也包庇不得。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养育出来的孩子,才会更容易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唐山大地震》中母亲放弃儿子救女儿,真的是因为重男轻女吗?
当时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哭的稀里哗啦的,因为我也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的,而电影中的母亲放弃救女儿,就是因为重男轻女,这位妈妈在女儿与儿子被压在废墟中时,施救人员就告诉她了,若是救女孩子,那么女孩子一定会没事,但是若是救男孩子那可能男孩子则不太确定会否完整,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当时明显儿子的不确定性更大一些,而女儿的确定性更大一些,如果是一个不重男轻女的妈妈,那么自然是谁的希望大就救谁了,可是这位妈妈不是,她哭着跟女儿说对不起,然后说要救儿子,要给她丈夫家留个根儿,因为她丈夫已经死了,她觉得儿子才是根儿,女儿就不是,所以她选择了救儿子,儿子被救出来以后断了一只手,成了残废。
当她放弃女儿的时候,我真的是看不下去了,在电影院里哭的止不住声,大概也是因为从小自己也是在重大轻女的家庭中长大,虽然没有遇到跟电影中小姑娘家遇到的事情,但是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父母的偏心真的是从小到大都浸透了我的生活了。
我永远也忘不掉,当妈妈哭着说救儿子放弃女儿时,女孩眼睛里露出的不可置信,她就这么被母亲放弃了,抛弃了,所以当她在废墟中站起来后,她没有去找妈妈,而是变成了一个不爱说话的小姑娘,跟着一对军人生活在一起,她不想回家,大概是永远也忘不了母亲当时做选择时的话吧。
其实即使这个年代,大家依然还是重男轻女,好似生了女儿就断子绝孙一般,虽然现在的人一直都在说女儿好,可依然有很多人想要生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思想才能真正的没有了。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还没有现在多样化,很多活都是需要男人去做的,所以生不出儿子也是会被嘲笑的。可以说,母亲那时候选择救儿子,并非是对儿子有偏心,而是男女的分工造成的。母亲的选择,打上了时代的深深的烙印。“重男轻女”,其实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如果要在
后,元妮率先失去了丈夫,可没过多久她就面临了“二选一”救儿子还是女儿的艰难选择。当时,儿子和女儿同时被压在废墟下,女儿深受重伤只剩微弱的气息,而儿子则在一旁高呼“妈妈救我”。施救人员询问她救哪个的时候,她哭得撕心裂肺说两个都要救。
一个,都会被另外一个埋怨。这是事实。如果可以选择,我想母亲一定会选择自己的死亡换来两个孩子的生存,但生活就是生活,没有如果,所以说深深理解这位母亲的无奈和心疼。有很多人说妈妈重男轻女,在影片中姐姐要吃柿子,弟弟也要吃,但
疼电影中的妈妈元妮。老话说道“养儿方知父母恩”,只有成为母亲才最能明白为人父母的不易以及生命的可贵。元妮本来有着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丈夫老实可靠,儿女乖巧懂事,可是这样的幸福在灾难面前不值一提。当地震发生后,元妮率先失去了丈夫,可没过多久她就面临了“二选一”救儿子还是女儿的艰难选择。当时,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