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固原地震局最新消息-固原地震国家地震网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2年前 (2022-06-30) 黑客业务 276 3

目录介绍:

12·16海原地震的震后调查

海原大地震后,曾有不少地震工作者深入震区,对海原地震进行了实地考察,获取了大量珍贵的资料。1920年海原大地震发生后的次年,当时的内务、教育、农商三个部曾派翁文灏、谢家荣等六委员赴灾区调查。他们于1921年4月15离开北京,经呼和浩特、银川到达兰州,尔后进入震区,经会宁、静宁赴固原经平凉、天水返回兰州。这次调查历时四个月,他们除了解了灾情,还特别着重了科学考察。翁文灏等六人的调查的资料是十分可贵。尽管当时交通不便,他们考察的范围受到了限制,对震区内的大多数地方末能实地考察,但是他们所到得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翁文灏一行的这次调查堪称是我国地震史上第一次对大地震所做的详细的科学调查。与此同时,国际饥饿救济协会的j·w·霍尔(j·W·Hall)、U·克劳斯(U·Clormik)、E·麦克考尔密克(E·Mcormik)等,也曾到达震区调查结果发表在1922年美国地理杂志上,题目是《在山走动的地方》。在这篇报道中列举了大量有关灾情的实际资料,特别是对地震滑坡作了很生动的描述,并附有珍贵的震害的照片。解放后,我国地震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派郭增建等六同志组成地震考察队对海原大地震进行实地考察,这是继翁文灏等人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较大的调查。这支考察队翻山越岭,跨沟渡河,历时一个多月,取得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之后又有兰州地震研究所等地震部门到震区考察。编写出版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一书。1979年,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局研究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队,在银川召开了“1920年海原地震学术讨论会”共同对这次地震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80年代后,关于海原活动断裂带项目的研究列入国家地质所和宁夏地震局的专家历时4年,在取得了重大科研的基础上,完成并出版了《海原断裂带》这一科技著作。

海原大地震和海原活动断裂带引起了中外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大地震造成的断裂、滑塌、地裂缝、鼓包凹陷等地表形变遗迹,历经几十年沧桑仍保留完好。另外,在六盘山至贺兰山一带还发现了古地震事件和构造活动的遗迹。科学家们认为:宁夏不仅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历史地震遗迹博物馆,而且是一部活的地震活断层研究的教科书。从1981年至今,先后有日本、美国、原苏联、加拿大、泰国等10多批30余位外国专家来宁夏,从事地震考察和研究。国内专家来的就更多了。中国海原不但又一次成了世界地学界关注和开展地震研究的“风水宝地”,而且也成了世界认识宁夏,了解宁夏的一个“窗口”!

一直到海原地震发生5个月后,内务部、教育部和农商部才协同派出谢家荣、翁文灏等6人,前方灾区进行历时4个月的实地考察。这次考察所形成的报告,在中国地震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除了对地震发生的情形做了详尽描述之外,谢家荣、翁文灏等人也表达了对于地震预防及应对的很多意见。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后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的翁文灏,在《为条陈调查甘肃地震意见呈请》中表示,地震之烈是世界所恒有,但此次海原大地震死人之多却是各国所罕闻,外国地震,人民大抵受伤者多,而死亡者少,海原地震则死者甚多,受伤而生存者甚稀。分析原因,他认为和这里民众多穴居黄土坡内,即便有房屋也多是泥筑有关。

翁文灏由此提出的改良办法,包括“宜劝人民建筑时,务用木柱梁柱相维,庶能支持”,还包括培植森林和开浚水利。

有关地震研究,翁文灏亦建议中央观象台和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应通力合作,改变一无专门设备,二无专精人才的局面。他还特别提及“地震仪”的设置:“汉时张衡造地动仪,陇西地震长安先知。是我国原为地震仪发明最早之国,惜继起无人,遂至失传。近代欧美、日本所用之地震计,则视古代地震仪尤大进步,能于波动状态为极精细之研究……此不可不早为之计者也。”

和后来地震前兆及其预报更有关联的,是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其中提及地震前后的奇怪气象、鸣声及井泉涨缩现象,并附有自己的见解。 定西、静宁等县知事的报告显示,地震时多有大风晨雾,甘州、玉门等县则报告地震次日大风晦暗,黄沙飞天。海原县知事还表示,震时“见红光”。谢家荣认为,“地震时发生尘雾或昼晦,乃因尘土烟灰等,经震动而飞扬,或因土山崩塌,黄土散满空中致,有此现象固无足怪也。”至于红光现象,谢家荣无法解释,认为“恐不尽确实”。

所谓鸣声,指地震前后有如雷如炮的声响,也有的地方地震时没有声音。谢家荣表示,声浪高低似与振动强弱有直接关系,至于发声与震动孰前孰后,似不一定。他并没有将震前的鸣声与地震前兆联系在一起。

地下水的变化,也受到了关注。泾川、定西、会宁等县报告,大震后井泉味道比以前略咸。宁夏、静宁、环县等报告则称,震后泉水升高尺许至十余尺不等。宁夏县的泉水较震前微温而臭,通渭、海原等县则有井泉枯涸的报告,隆德县有大震前井泉忽涨,震后复原的现象。谢家荣认为,井泉的变化视各地地形地质情况而异,原本就不能一概而论,至于这些县的报告是确实或者纯属牵强附会,颇难断定,他只是把它列出来“以备将来之研究”。

一直到30多年后,对这些异常现象的研究,在中华大地突然成为显学。

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郭安宁看来,海原大地震的独特之处,不仅在其震级与死亡人数之高。“翁文灏等人的调查,象征着中国地震学的开端,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中国现代地震预报的第一枪,也是从那打响的。”他对南都记者说。

郭增建等人的考察打响“现代地震预报第一枪”

所谓“现代地震预报第一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打响的。郭安宁的父亲郭增建,即是探索地震预报的代表人物之一。

“那时,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刚结束,苏联帮助中国好多个大项目,他们的专家要求,在设计图纸和施工之前,必须先知道这些地方的地震情况。我们就全力投入到这个工作中去。”生于1931年,1953年进入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郭增建说。

30多年前发生的海原大地震,成为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关注的重点项目。同样由6人组成的考察队,开始从北京出发,对海原、固原、西吉三县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访问考察。

郭增建说,他们访问考察的重点是搞地震预报。“为何要搞预报?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因为大跃进时中央提出‘两条腿走路’,意思是土、洋两种办法都要搞。科研单位都提出宏伟目标。我们搞地震的提出地震预报。也是两条腿走路,有的研究观测地震前兆的仪器,这算洋的方面;土的方面,就是我们到海原考察。当时叫民间取经。地震前有无前兆?百姓观察到什么?我们6个人去全面访问。”

地下水的变化问题,被当地老百姓提了出来。“他们说地震前泉水很大,震后没了,让我们帮忙找。我们也找不到,因为地层都变了。”郭增建回忆,当地居民还提及,地震前后的气温变化,他们6人当时也为此展开讨论。

“这是中国第一次小规模讨论地震预报问题。”郭增建说,当时只是感觉地震预报很难,并没听见国外有反对声音,而且日本、苏联当时都说要搞地震预报。

20多天的行程,使郭增建等人发现了此前翁文灏等人没有发现的长长地震断裂带。对此后中国地震事业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地震预报的前兆系统,就在这次考察中建立。

有关海原地震的前兆,主要被归结为地下水、动物、地声、地光、气象等方面。“以后的地震前兆基本也是这些类型,只是海城地震前多了个地气雾。”郭增建说。他们最终写了一份报告,用蜡纸刻了二十几本。中国地震预报的第一枪就此打响。

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对地震前兆的观察,都在中国相当有市场。很多人反对地震可以预报,主要是因为有两个理论出现:混沌理论和自组织临界理论。1999年,中国科协组织十几个一级协会讨论防灾问题,我针对这两个理论作了回应,认为理论上是可预测,只是我们事实上还没有做到。”

中国的地震预报,处于颇为尴尬的关口。郭增建的儿子郭安宁,也是地震可预报的大力鼓吹者,不过他也承认,地震预报在国际主流学界已经失去支持,很多所谓的“地震前兆”发生时,并没有接下来引发地震,而另一些地方的地震前,又并无这些前兆。这为“地震前兆”的判断带来了困难。

但他又认为,这并非阻绝地震预报探索的理由。作为地震系统的研究人员,他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主张,即便在地震局系统内也难获奥援。他关于地震预报的书籍,甚至于地震出版社都不愿意出版。

将于明天在海原举办的海原大地震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培震将做《地震科学技术发展》学术报告,有关地震预报的话题,也将在这个最初的原点再度激发出火花。

90年过去,自命不凡的人类在巨大的天灾面前,更多呈现出的是无力感。

海原大地震,可能是世界上最少被人忆及的巨大灾难。

海原,这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偏远小县,少有人知。90年前以这里为震中的大地震,似乎尘封在高原的黄土之下,和海原一样藉藉无名。

然而,仅凭几个数字,海原大地震也该被永远铭记——震级里氏8.5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它不但在中国史上罕见,也是世界最大地震之一。当时,世界上的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海原大地震也由此被称为“寰球大震”。

据最新研究成果,海原大地震造成死亡人数达27万人之巨。地广人稀的西北荒僻之地,地震死亡人数竟超过唐山大地震,足见其惨烈。

2010年12月16日,是这场地震的90周年纪念日。海原地震博物馆在祭日这一天正式开馆,那场亘古未有的灾难打开尘封,供人们凭吊和检视。

刚刚海原地震了没有

2016年 9月23日2时57分,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 北纬36.54度,东经105.52度)发生 2.9级地震,震源深度 6 千米。

2022年1月8日地震的死了多少人?

1月8日晚,青海海源发生6.9级地震,多地有震感!

历史上,1920年12月16日海原县icon一带曾发生里氏震级8.5级(矩震级7.8级)大地震,最大烈度12(XII)度(即最高级别烈度的地震),是中国有地震记载中最高烈度地震之一,波幅是后来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十一倍能量,余震维持三年时间。

海原地震icon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极震区内村镇埋没,山崩地裂,黑水横流,海原、固原等4城全毁。

12·16海原地震的介绍

1920年(民国九年)12月16日 ,中国宁夏南部海原县和固原县(当时属甘肃省管辖)一带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海原县县城以西哨马营和大沟门之间,地震共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1是中国有地震记载中最高烈度地震,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烈度地震。全球96个地震监察局录得此次地震,余震维持三年时间。据1949年以后调查,地表断裂带从固原硝河至海原县李俊堡开始向西北发展,经肖家湾、西安州和干盐池至景泰,全长220千米。此震为典型的板块内部大地震,重复期长。

海原县地震局怎么样?

简介:海原县地震局是县级人民政府行使行政职能的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审查、监督和管理工作。

注册资本:1万人民币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1 04:41:16 回复

    察,这是继翁文灏等人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较大的调查。这支考察队翻山越岭,跨沟渡河,历时一个多月,取得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之后又有兰州地震研究所等地震部门到震区考察。编写出版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一书。1

    1
  • 访客 2022-07-01 01:58:25 回复

    为典型的板块内部大地震,重复期长。海原县地震局怎么样?简介:海原县地震局是县级人民政府行使行政职能的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

    2
  • 访客 2022-07-01 03:36:13 回复

    特别着重了科学考察。翁文灏等六人的调查的资料是十分可贵。尽管当时交通不便,他们考察的范围受到了限制,对震区内的大多数地方末能实地考察,但是他们所到得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翁文灏一行的这次调查堪称是我国地震史上第一次对大地震所做的详细的

    3